美德、秩序与社会

时间:2023-01-30 09:29: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闵学勤:美德、秩序与社会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在座的老师们,下午好!

非常荣幸被邀请为这届新进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做开学典礼主题演讲,以为白发苍苍才会获此殊荣,没想到黑发飘飘就来了,当然是染的。

面对18岁到30岁的新生,我这11年前毕业的老生该说点什么呢?这一阵各类校级开学典礼演讲辞在网上翻飞,大概流行最广的就是所谓“三个90%论”“大学所学的专业90%是没有用的;大学所谈的恋爱90%是不能成的;大学所交的朋90%是靠得住的”,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我在靠着本科学数学和硕士博士阶段学的社会学吃饭;我目前的婚姻起源于大学的恋爱;现在交往最多的朋友并非来自大学。当然也许我只是个案,其实我想说的是带着这样精致的功利主义来上学、来开启你新的旅程非常危险。你大概在接下来的三到四年中需要在许多看似无用的书籍、知识和课堂中度过光阴,你需要在不一定以婚姻为目的的交往中找到共鸣,当然你也大可通过移动互联随时与世界勾连。所以千万别考虑这个理论、这个方法、这个人是否有用,特别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其它如果不确定的话,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等你在这儿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一定仍无法回答社会学是干什么的。所以就一个和社会学的春天一起过来的人而言,想提前告诉你:你必须在所有看似的无用中找到美感,在可能面临的无良中选择从良。这也是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美德、秩序与社会。

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哲学命题: 美德即知识。之后虽然关于美德是否就是知识,如果是,美德是否可以传授等后续命题仍有许多争执,但至少你来到大学殿堂开始追求知识时考虑一下美德并非不靠谱。我想和各位新同学上来就谈谈美德,不是说现在美德已沦丧,无良已普遍,而是想说在大学所有外在的器物:图书馆、教室、球场,甚至食堂、寝室,当然也包括浴室,都潜藏着美德,更不要说你阅读的书本,路遇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说大学是最容易发现美和美德的地方,你已经来到,千万不能错过、不能漏选。你当然会问,什么是美德,我如何拥有美德,太过善良、美好是否会吃亏等。我们来看古希腊的五大传统美德:敢、节制、正义、虔诚、智慧;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亦如是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也就是说,有美德,即会有获得。美德是长期德行累积的品德,我想,对你未来的南大生活而言,每一言一行的初衷是善意的、行为中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我的肯定、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那么结果就自然是美的、善的、正义的。最可怕的是你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见了很多人、考了各种证、实了各种习,却不知道美是什么、善是什么、正义是什么,最后沦落为一个糊口的工具。我想南大社会学院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你去寻找美德、建构美德,我们的院训“创造健康社会”、我们社工系“助人自助”的理念都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当然,仅仅有小圈子、小群体里的美德远远不够,美德之所以和正义、勇敢、智慧等相连,它显然有更大的舞台,特别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学院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存在、表达和展示空间,你每天早晨如何鳞选进入你视线的信息、如何把瞬间对美的认知和对善的理解用文字图片去传达、你选择何种方式与世界上何种人一起编织社会网,然后你们共同如何去推进社会整体的美德,这些你现在就要开始思考,现在就要开始行动,等不及老师上课,



1


等不及导师开书单,等不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现在或者说当下你不做就相当于放弃,放弃与美好、与理想的结合,就像亚当斯密所言“最聪明的头脑同最美好的心灵合二为一”才是美德,所以你即将开启的理性的求学过程,只有与美德同行,才有价值才有未来。

一个人的美德,即便是一个群体都拥有高尚的美德,没有良好的秩序,仍然无法奢谈社会。美德是内在层面的,个体层面的,秩序是执行层面的,集体层面的。

老实说,我一整个暑假,脑子里都盘旋着“秩序”两个字。从日常起居、看书写作到外出旅行,无时无刻不想到“秩序”,至今每天想起这两个字时都会有新的解读和感悟。这缘起于微信群里的一个贴子,大致意思是:“中国人见面时通常互问‘吃了吗?’德国人见面时却互问‘秩序还好吗?’这事要向安娜老师(德籍)求证。如果是真实的,哪怕是有些夸张,仍然值得思考,为什么秩序那么重要,失序很可怕吗?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他著名的《正义论》中说道“美德只有在良序社会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因为在良序社会中,我们的道德情感可以合乎一般心理规律地发展出来。”这其实在一个侧面上回答了苏格拉底没有回答清楚的“美德是否可以教授的”问题,有序不仅可以让社会本身良性运行,更主要是可以滋养每个人,让每个人自觉自愿地从内心、从一言一行中生发出美德。前两天我在微博中贴出一张清晨看书的图片,附上了一句德籍哲学家沃格林在他的《城邦的世界》一书中的一句话“存在的秩序,只有那些灵魂井然有序的人才看得见。”有网友就问“人的灵魂何以能井然有序?”是啊,日常生活、言行举止,哪怕社会运行保持秩序还容易理解,灵魂有序的前提是,你必须相信灵魂的存在,在夜深人静时能触摸到灵魂,然后我们再谈灵魂有序的问题,哈哈,扯远了。和各位在座的新生需要谈的是在社会学院未来三、四年中如何保持有序,想大概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无论课程学业多繁重、多忙多累,都不要忘了初衷、忘了梦想,否则看似现在的有序,很难避免内心和未来的失序;所有的老师都会叮嘱你读书,除了必要的规定书目外,一定要读自己选择的书,坚守你自己的偏好,才会成就有序的、被自己欣赏的你;还有如果你是硕士生或博士生,千万不要一味牺牲自我来成就导师的需要,这就失序了。导师不是万能的,你自己的未来不可限量,前提是你自己掌舵。就像刚刚去世的北大哲学系汤一介教授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走了30年弯路,后来决定‘我只能听我自己的’。有同学可能会问,保持自我,如何让集体有序?一个良序的集体、组织或社会,是在遵从大家认同的规范下,保持个体的独特性,这样的组织和社会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保持有序地前行,南大社会学院从来都允许有个性的存在,其实每个精彩的个体才能让社会学院保持有序的竞争力、充满无限可能。所以当你融入集体、与社会的时候,别忘了多读书、多思考,想想如何建构自己;在你低头读书或看手机,沉湎于自己的时候,别忘了抬头望望远方,想想他人和社会,我想这就是所谓社会学院学生的有序。

最后和大家谈谈社会,我不能说现在的社会无良、无序,但确实这个社会需要我们一起来解构和建构的东西太多。作为一个社会学院的学生,你在拥有美德、持秩序的同时,无论如何要时时想起社会。你会说我们一个微弱的个体如何成就社会?或者说社会自然就在那,我们又能做什么?18世纪,人类还没有了解自然、摆脱无序时,康德就提出“自然如何可能?”,到了20世纪全球虽然发展不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036b4b5a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