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鸩止渴的成语典故 : 东汉的霍諝,从小就很有胆识。他十五岁时,他舅舅宋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关進了监狱。霍諝知道舅舅为人正直,不可能干这种事,就给大梁商写信,为舅舅辩白。 信中说:“宋光身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他怎么会冒着死罪去篡改诏书呢?这不就是人为了充饥去吃附子一种草药,有剧毒,为了解渴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一样吗?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進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信,觉得说得有道理,把信拿给皇上看。不久,宋光被无罪释放。 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鸩:古代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饮鸩止渴"常误写为"饮鸠止渴",应注意。】 出自《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原文】 霍谞字叔智,后汉魏郡邺人也。少为诸生,明经。有人诬谞舅宋光于大梁商者,以为妄刊章文,坐系洛阳诏狱,掠考困极。谞时年十五,奏记于商曰:天覆厚恩,愍舅光冤结,前者温教许为平议,虽未下吏断决其事,已蒙神明顾省之听。皇天后土,实闻德音。窃独踊跃,私自庆幸。谞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此仲尼所以垂王法,汉世所宜遵前修也。传曰:"人心不同,譬若其面。"斯盖谓大小窳隆丑美之形,至于鼻目众窍毛发之状,未有不然者也。情之异者,刚柔舒急倨敬之间。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谞与光骨肉,义有相隐,言其冤滥,未必可谅,且以人情平论其理。 相关人物介绍: 霍谞,字叔智,后汉魏郡邺人,仕郡,举孝廉,稍迁金城太守。性明达笃厚,能以恩信化诱殊俗,甚为羌胡所敬服。遭母忧,自上归行丧。服阙,公车征,再迁北海相,入为尚书仆射。 是时,大梁冀贵戚秉权,自公卿以下莫敢违忤。谞与尚书令尹勋数奏其事,又因陛见陈闻罪失。及冀诛后,桓帝嘉其忠节,封邺都亭侯。前后固让,不许。出为河南尹,迁司隶校尉,转少府、廷尉,卒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129ffb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