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记忆 老黄几天前刚过完自己的六十大寿。这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在自己的卧室,从床底下拉出来一个大行李箱,对家人高声宣布了他的宏大计划:“我们,要回家!” 老黄生在台北,长在台北,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他的大女儿从台北美术学院毕业,现在已是知名画家,她略一思索就摸透了父亲的心思。正当她要起身对弟弟妹妹解释些什么时,老黄用眼神制止了她,好像女儿想说的话,必须有他来讲。 老黄虽然是台北人,但他已过世的父亲黄老并不是台北人。黄老在1949年的淮海战役中丢了左臂,几个月后,又是用残存的右臂爬上了国民党撤至台湾的最后一班舰船。一开始,黄老跟身边的战友一样,盼望着在蒋委员长麾下反攻大陆的一天。然而一段时间后,空虚的热血压抑不过思乡之情,他也与身边的战友一样,急不可耐地寻求回家的路。可谁曾想,来时的路早已封闭,而重新开放的日子遥遥无期,他再也回不了家。从那以后,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直至去世,每个夜晚他都在枕边呢喃,呢喃故乡的青山是多么令他向往,林中的布谷鸟会在清晨准时歌唱;他呢喃故乡的山泉是多么甜润酣畅,不论冬夏都会引来全村的孩子嬉笑游赏;他还呢喃晚霞中袅袅炊烟,肥沃的一望无际的耕田„„"这些都是记忆,最美的记忆"――黄老在临终前如此跟儿子呢喃道。 自老黄成年起,他就一直在帮父亲搜集那个村落的信息。黄老年轻时并没有什么地理知识,不能说出故乡的具体位置 他的脑海中只保留了关于那些美丽的景色的记忆。几周前,老黄通过与大陆朋友的联系,才最终探明了父亲故乡的准确方位。然而,痴心思乡几十年的父亲早已不在人世。老黄啜泣着发誓定要带领全家人找到那个村落,找到父亲的记忆。 讲完这些,老黄已是泣不成声。几个儿女都沉默良久,各自回家打点行李,准备与父亲一同回大陆寻根。 先是乘飞机到广州,再坐汽车到一个个市区县城,乡镇。尽管一路颠簸,路途漫长,老黄仍精神矍铄,双眼流露出激动的光芒。终于,全家人来到了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村庄,那个父亲魂牵梦萦的故乡。全家人,包括老黄,喜悦又惊讶地难以言表。这个 村庄的样貌与父亲的记忆中并无大的变化。远方的青山依旧,清晨会有清脆嘹亮的歌声传来,令人一整天精力充沛;流淌着的山泉依旧,清澈的泉水倒映着一张张稚嫩的笑脸;袅袅的炊烟依旧,在晚霞的衬托下散发着温柔的光晕;辽阔的耕田依旧,茫茫天地交相辉映,让人心驰神往。老黄陶醉了,干涸的眼角流下了今生包含最复杂,最深邃情感的热泪。 老黄的画家大女儿选了一处绝佳的位置,支起画架,忘我的作起画来。将满山景色倾泻在画纸上。老黄看到话画,动情的想要说些什么,伶俐的女儿又一次猜到了父亲的心思,:“爸,这幅画就取名为《记忆》,如何?” 老黄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使劲点头。 读梁衡 我在初中读过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在这个寒假又接触了梁衡的几篇文章,可以说阅读过的梁衡的作品算是比较多的了。梁衡先生善于抓住生活小事,能将自己住院的经历写成一篇洋溢着社会百态的文章,他精于钻研历史文化,对许多历史名人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还有着高瞻远瞩的眼光与令人钦慕的洞察力,对近代影响共和国命运的伟人们做初中肯精辟的评析。善于在生活中抓住细节的是田园诗人,对历史文化了然于胸的是史学家,眼光卓越,胸襟宽阔的是堂堂君子。对于梁衡先生,他是三者的融合 ,是一名真学者。 梁衡先生的作品中,大部分是写人散文,对我触动最深的也是写人散文。写人散文需要作者忠实地记录人物,且要有对该人物很透彻的理解,而梁衡先生正达到了这个要求。我颇喜欢他的历史人物散文《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有时我会这样想象,若让另一个人来写同一个题材,达到与这篇文章对人的震撼效果,那个人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首先,他应该对三国的历史有详细的了解,其次,他必须对主要的人物,比如诸葛亮,刘备,有一定的个人见解,最后也是最难达到的,是他需要有强烈的纵深感和洞察力,放眼整个时空,来看清楚所写题材在历史河中的位置,获得深层次的感悟。这三点要求必须循序渐进,且全部做到,方可成就端坐于书桌前,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至几千字仍无心收笔的最佳状态。 倘若静下心来,将梁衡的人物散文多读几遍,便能察觉他已经能够很轻松地达到这一状态了。就拿《武侯祠》举例,我读这篇散文读了三遍,每一遍都令人叫绝地对应上了上一段中的三个步骤。读完第一遍 ,我了解到了大概的历史背景,读懂了各个故事的情节与脉络,随即领悟了第一个步骤。读完第二遍 ,我便开始思考作者是怎么看待诸葛亮的,顿悟了第二个步骤。读完第三遍,我将自己想象成诸葛亮,面对燃烧殆尽的江山社稷,思考自己在中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是哪一隅的哪颗星,潜移默化地又领会了第三个步骤。就这样,诸葛亮贤才忠臣的明亮形象在心中逐渐成型,对自己在未来该如何做也产生了一点小小意识。我合上书,紧闭双眼,轻舒口气,再睁开眼时,世界仍旧是世界,心田上多了一朵清秀的花。 或许这就是梁衡先生想让他的读者们懂得的。 或许这就是对梁衡先生的解读。 伏尔加河的暮色 对于伏尔加格勒这座高纬度城市来说,夏季是短暂难得的温暖时光。在夏天,城郊的山岗上,河流一到傍晚就会被稀薄的水汽笼罩。此时若是在远处向这里眺望,美丽到窒息的青灰色的景观就会钻入眼帘,想甘醇一样令整个人彻底迷醉。在两者的交汇处,形成了一层模糊的色带,如同褪色的极光。伴随着叽喳的叫声,鸟儿从这条色带中飞来归巢。 若是欣赏到如此美景!鲜有人会记起,在1942年的夏夜,在这条光带里飞来,不是归巢的鸟,而是德国的飞机与炮弹。承载着这样一段历史,这座伏尔加河畔的城市还有一个颇具时代特征的名字——斯大林格勒,而那时伏尔加河的暮色,是被天然的青灰色与炸弹爆炸的橘红色共同涂抹的。正是沐浴在这种暮色中,苏联战士赢得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年8月,城市的大部分区域已经沦陷入纳粹之手,无数嗜血的机枪大炮已在伏尔加河畔的山岗上静候前来送命的苏联红军。薄雾中,出现了几排竹筏的影子。纳粹士兵正欲扣动板机,指挥官却示意停止,他想到了一个比机枪扫射恶毒百倍的手段。 静静的暮色中,竹筏靠岸了。几十个苏联红军四处提防地向山岗靠近,当第一个士兵爬至山岗的刹那,山顶的炼油厂轰得爆炸了。火光冲天,热浪灼人,许多战士倒下了,有的被气浪烧伤致死,有的被喷火的热油击中。然而,许多战士又扑上来了,但前方已被一堵火墙围住,他们最后一次思念了父母,妻儿,将牙关咬紧,还是选择向前冲去。 德国人正躺在沙袋后面轻松地抽烟,他们以为苏军已经被歼灭了,霎时间,火墙中冒出几个人来,全身被亮红的火焰包裹,狂叫着向前方奔来。德军在惊讶之余立刻还击。出人意料的是,前面倒下了一个人,后面的火墙中又有两个人狂叫着奔来;这两个人倒下了,后面的火墙中又有一排人狂叫着奔来„„终于,那名跑地最快的战士飞冲上沙袋,拔出军刀向面前的德国人刺去。纳粹以为用火焰消灭了我们,却被身上全是火焰的我们消灭了。一位亲历那次战役的抗战老兵说“那一回,身上的皮肤被烧焦的感觉,战争结束后就忘却了,但挥刀插进敌人咽喉的感觉至今仍记忆犹新”。 伏尔加河的暮色又降临了。这一次,从那遥远模糊的青灰色的色带中飞来的是欢唱的归巢小鸟,这令我感到很安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9315c3cfc789eb162dc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