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3-20 22:05: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孔子“仁”的重要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中最基本也是最近重要的范畴之一,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

“仁”的内涵是什么?“仁”为一种好品德。一是指仁德,二指仁人、仁者。“仁,亲也。从人、二。”基本涵义正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在人的各种关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兄弟姊妹间的关系。

首先,“仁”具有血缘亲情之爱的涵义。其渊源久远,同时还是人人都能体验到的感情,是“仁”的心理基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把孝、弟看做仁的根本,这不仅因为孝、弟是人最基本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实践孝、弟时所产生的那种情感体验,构成了对外界事物心理情感的基础。孔子强调在对待亲人、故旧的感情上,处于统治地位的人应做出好的榜样。由近及远,由己推人,仁之要点在于亲情。

其次,由己推人,使“仁”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性。如果把“仁”只限于血缘亲情,那么,这种爱就失去了社会意义。孔子最早自觉意识到人是一个“类”的存在,而这个“类”要存在下去,就必须和谐共处共存,要和谐共处共存,就必须有个共同的情感基础和共同的生存原则,这就是 “仁”。其方法就是推己及人,把人人都能体验到的亲情之爱推广到一切人。是指那种内心的由衷地产生的爱人、立人、达人的感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那种自己感情上所不愿意接受的事,也不强加于别人接受,谓之“仁”“仁”的这种具体内涵,是出自内心的一种对“人”的平等与亲切之情,并由亲情之爱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原则。也就是说,这种把“人”“己”视为一体的感情必然会引出一种“人”尊重“人”“人”应当亲爱“人”的观念。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并能实施于行为,那么,就能够达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就会使国家使家庭和谐共处,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了。

再次,通过人的自觉不间断的实践,“仁”逐渐内化为一种品德。“仁”既是一种基于亲情的爱,更是一种坚持实践、时时要求以“仁”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并内化为必须具有的思想品德。具备了仁德的人,也就能同时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

“仁”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还蕴含着孔子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人如能克制私欲,践履礼制,普天之下自然能够达到仁的境界。而这种“仁”的社会理想的实现,直接与人民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并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

正因为“仁”是这么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孔子学说中把“仁”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成为生生不息的奋斗目标和追求。

但是,有一定才干,或具有某种良好的品德,都还不能算是“仁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称许为“仁人”呢?那就是为了理想、坚持原则而敢于抛却名利甚至生命的人才可称之为“仁人”,或者说,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仁”这种人生的最高境界,即所谓“杀身成仁”


中国历史上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不外乎两种,即仁爱与不仁爱。“仁”居以精神深层,不仅统摄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范畴,而且还蕴蓄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孔子强调仁爱的力量是不能拿人多人少来计算的,君主如果爱好仁德,能以仁爱治理国家,就会天下无敌。所以孔子以“仁”为核心建构他的思想体系。

孔子曾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表明孔子不仅反对以活人殉葬,即使对人的代用品陶俑殉葬也是一种罪恶,所以咒骂发明以陶俑殉葬的人断子绝孙。既然把人当人看待,即使是被统治者,也必须关心他们的生存状况、物质利益、教化和疾苦。“泛爱众”“博施于民而济众”,显示出“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斗争中的地位和价值的结果。

人是一个类存在,而历史的发展正是这种类存在运动的结果。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已被一些政治家意识到了。而这种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思想家浓缩为“仁者爱人”这一富有历史内涵的深刻命题。

在中国思想史上,“仁”的观念的提出,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仁”的实质乃是孔子从中国久远的历史文化积累中抽取出来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群体关系的最理想的伦理原则,也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从客观上看,它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结构和文化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理想和社会,就是以“仁”的精神为其核心,这种精神不但渗透在以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潮中,对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

整个封建时代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除少数外,不管是否出于至诚,几乎都要打出“仁政”的旗帜,而且历史证明,如此做者,大多能获得民心,维持自己的统治;否则,就因失去民心而垮台。在士大夫阶层,大多数人以做“志士仁人”、以“济世救民”为理想目标,为行政管理的价值追求。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正因为自己努力实践“仁者爱人”的信念而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即使在普通百姓中,也崇尚“仁爱”之心,有些“仁德”者,会爱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与悦服,无此德行者,往往为人不齿。泛而言之,讲友爱、乐助人、怜贫恤老,以他人疾苦为疾苦,虽不能说人人可做到,但这起码是大多数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公认的美德。

在我们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发扬“仁爱”精神,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显得格外必要。孔子“仁”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b3ccca7c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