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观中的仁

时间:2023-03-20 22:05: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孔子道德观中的仁

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影响范围之广、意义之深是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内涵是爱人,自身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待人处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坚持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最后达到天下归仁。仁和礼相辅相成,人提高自身修养臻于至善,作为仁的载体的礼才有其真正意义。孝乃是仁的根本,要培养仁的品质就要从孝做起。孔子仁的思想对我们现在社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标签:孔子 道德 孝悌

一、孔子道德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生活的这个时期是历史上一个动荡剧烈的年代。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渐渐土崩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周朝天子王权衰微,诸侯国势力膨胀,诸国群起争夺进而兼并,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社会的混乱无序。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季氏》,而春秋末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以致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称之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他希望恢复天下有道局面,社会有序安宁。这就产生了道德教化的最初的想法,也促进了以为核心的道德体系的形成。



二、仁的内涵

1.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 是什么呢?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而且对于不同的学生的提问有不同的解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里孔子将爱人视作的内涵。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是一般的人,所有的人。这在当时尊卑有别的奴隶社会来说可谓是一大进步。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奴隶虽是人,但没有作为的权力,以奴隶祭祀、殉葬屡见不鲜。奴隶对于奴隶主来说是财产,可以随意赏赐、买卖,是没有人格的会说话的工具。但孔子认为仁爱的范围应该是在众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廐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马车在当时算是比较贵重的财产,而养马的人必定是奴仆。但孔子关心的是养马的人是否受伤,而不是马,所以孔子的思想对于之前的是进步,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2.怎样做到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是的要求,是我们正直的人所应遵守的。子贡问仁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朱熹在《四书集注·论语》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可见,恕是推己及人,要求人们会换位思考,以自己的情感欲望为




尺度来衡量别人,自己不喜欢的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别人也做这样的事。而忠是要求人们待人按伦理道德规范去做,不应因别人的反应、回报不同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曾子也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是忠恕二字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



三、仁礼相辅

儒家仁爱的思想是一种基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为了达到仁,还提出很多道德行为准则,如忠恕、孝悌、礼、义、恭、宽、信、敏、惠等。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主要解释。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依礼而行,就是了。孔子是想通过人们的内在的道德修养使其达到仁。人们将内在德化转变成外在的德行,这种德行就是。仁是本质,礼是仁体现出来的外在形式,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乎?人而不仁,如乐乎?《论语·八佾》)仁是人内在的道德,而这种情操是通过这种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仁是内在,礼是外在,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如果人缺乏仁德,就根本谈不上,因为在没有仁德之心的人面前失去了其所有的价值。所以礼并不是单纯的形式,要和仁德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才是



、忠恕孝悌,仁之根本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的基础吧。在这里孔子指出孝悌是的根本。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仁,即爱人,爱一切人。爱人自然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最亲的人莫过于父母兄弟,孝敬父母是孝,友爱兄弟是悌,孝悌是家庭内的爱,只有在家庭内做到孝父母、悌兄弟,在社会中才会去关爱他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孙丑上》仁是从人的恻隐之心发展出来的。如果对自己血亲父母都没恻隐之心,怎能指望其对众人有恻隐之心呢?看一个人是不是有要看他能不能孝敬自己的双亲,能不能对自兄弟友爱。如果能躬行孝悌,就算是立了,这样,也就能够自然地生发由己推人作为。但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顺,那是不可能真正地去爱众人的。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春秋末期实行的是周朝的分封制,整个社会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上的,孝悌正符合当时的宗法社会的道德要求。



五、仁的现实意义

林若夫的《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国人道主义学说的渊源》中提到:仁学三境界 依次修起,达到至善的仁境1. 内修——爱人(独善之境)2. 外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独善之境) 内外兼修至善之仁境。3. 理想——下归仁(兼济之境)



六、结




孔子的仁爱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仁学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的核心含义就是爱人,重视个体人格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并以此作为做人之根本,社会才会更加融洽。



参考文献

[1]杨伯峻(2011《论语译注》,香港,中华书局。

[2]冯友兰(1998《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3]朱熹(1985《四书章句集注 ,长沙,岳麓书社。

[4]尚学锋,夏德靠(2007《国语》,北京,中华书局。

[5]陈戍国(2004《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

[6]孟子译注(2008《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7]丁守和(1996:关于仁爱与仁政的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页7-15



[8]刘又辛(1999:谈谈孔子的仁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页33-41

[9]陈来(2001:儒家的观念与现代世界,《孔子研究》1,页4-12

[10]林若夫(2004: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国人道主义学说的渊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6,页8-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757d81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