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九龙坡分校考试试卷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开卷 共 2 页 20 17 年春季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应得分 (本试卷共 2 页,满分100分, 90 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 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按要求填写在相应位置上,否则成绩无效。 2、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按顺序清理好。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得分 评卷人 1.人文社会科学: 2.定性研究: 3.科学主义思潮: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得分 评卷人 1.下列( )不属于人文社会学科。 A.哲学B.历史学C.文艺学D.生物学 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的( ),摇撼了神学的统治地位。 A.文艺复兴 B.轴心期 C.宗教革命 D.文艺革命 3.从( )是人文社会科学各基本学科逐步成型、独立发展的时期。 世纪世纪世纪世纪 4.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是( )关系。 A.对立统一B.辩证统一C.互动D.联系 5.下列( )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A.认识功能B.思想建设功能C.文化建设功能D.娱乐功能 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 ) A.调查研究B.实地研究C.理性研究和情感激发D.文献研究 7.( )创造的数学--实验方法之美,就是在于他第一次把数学与经验自然科学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A.牛顿 B.伽利略 C.爱因斯坦 D.亚里斯多德 8.( )是调查统计中的基本抽样方法。 A.系统抽样 B.分层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9.世界格局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 ) A.战争与革命 B.对抗与对话 C.和平与发展 D.战争与和平 10.以( )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列宁 11.下列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 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D.道教 12.美国现代语言学家( )对现代语言的强烈震动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划分。 A.索绪尔B.乔木斯基C.冯特D.华生 13..1879年德国哲学教授生物学家( )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A.华生B.冯特C.皮亚杰D.弗洛伊德 14.( )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A.索绪尔B.马斯洛C.罗斯杰D.约翰.梅耶 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希望是在( ). 年代之后年代之前年代之前年代之后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得分 评卷人 1.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哪些价值关联性? 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得分 评卷人 1.对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总体特点是否能作出完整的概括? 2.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和宗教学在20世纪的发展有哪些共通的特点?3.20世纪文艺学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九龙坡分校2017 年春季期末考试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卷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 参 考 )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15分) 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2.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质是特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定的规律性,它由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矛盾所决定 3.科学主义思潮是强调运用科学理性作逻辑与语言分析。科学主义思潮中的主流‘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否定哲学的世界观意义,反对讨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认为哲学的目标是认识人类业已建立起来的科学和常识的世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D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1.答案要点 (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4分) (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分) (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3分) 2.答案要点 (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3分) (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分) (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2分) (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2分) 四、论述(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答案不求一致,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25分) 1.答案要点(1)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2)人文社会科学一般具有某种价值 关联性。(6分) 2..答案要点(1)在学科发展方向上的新突破:都强调发挥,把弘扬主体性和追求客观性统一起来; (2)在研究内容、理论框架上的新突破:如哲学对的关注,历史上打破了“欧美中心论”等; (3)在、研究手段上的新突破:不再“固守学科阵地”,采取了相当开放的态度; (4)在发展形态多元化上的新突破,即四个学科均学派众多,流派纷呈,形态多样。(9分) 3.答案要点(1)对创作主体艺术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的进一步思索。(10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14478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