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块茎”理论的视角论基斯·泰森装置作品《大面积列阵》 媒介,影响每个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文化形态特征,信息时代下新型媒介对当代文化的塑造是毋庸置疑的。面对如此复杂难以把握的当代文化,艺术家是如何思考、面对和预见当代文化及新型媒介对主体的影响?《大面积列阵》是英国艺术家基斯·泰森基于后现代块茎理论创作的大型总体装置作品,由300个与当代文化相关的复杂类别和不同主题的立方体模块组成,它明确的将当代文化生活的多元性呈现出来。本文旨在以《大面积列阵》为艺术研究对象,主要从哲学家德勒兹的“块茎”理论视角,对作品的空间形态、观者流动性的身份做细致分析,进而研究作品对文化资本的反映和对主体认知的影响,引申艺术对社会的免疫功能。 本文由装置作品《大面积列阵》的时代文化背景出发,对作品《大面积列阵》的内容、空间形态、认知机制及社会影响进行探究。在作品内容方面,笔者就作品的内容模块、体量属性和边界概念,对作品全方位的分析,使读者对作品特征有深入的理解;在其空间形态上从“块茎”理论出发,呈现《大面积列阵》中的非等级去中心化的空间形态,表现作品从结构到观念都是块茎式的;观者面对《大面积列阵》时“人类如同信息收发器”,即成为信息处理主体,笔者从网络人类学视角,体现了每个人面对新型媒介和多元文化是有选择和责任的;关于作品的社会文化内涵,笔者希望通过传媒学及社会学的观点,点出艺术品及艺术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艺术用其“免疫性”与“治愈性”塑造我们对文化观念和生活的取向。在对作品《大面积列阵》的了解中,笔者意识到其空间形态与赛博空间的相似性,其后对艺术家资料的搜集及相关艺术理论书籍阅读,奠定了本文作品联系德勒兹“块茎”理论的研究基石。 本文以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利的著作《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二):千高原》中的“块茎”理论为基础,加拿大传媒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英国社会学者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等著述为理论支撑,麦永雄《光滑空间与块茎思维:德勒兹的数字媒介诗学》、刘华芹《网络人类学:网络空间与人类学互动》等论文及对本文都有推动性的帮助。目前学界没有具体对《大面积列阵》的论文研究,或是结合”块茎“理论分析具体艺术作品的论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尽阐述后现代“块茎“理论对作品内容结构、与观者交互机制等方面影响,《大面积列阵》特殊的内容和形式既反映新型媒介影响下的当代文化,又将艺术对社会的免疫能力呈现在人们面前。 笔者即在本专业领域对《大面积列阵》做视觉理论研究,也跨越本专业领域,结合多学科观点及理论对作品进行进一步分析,为德勒兹“块茎”哲学与艺术作品的交叉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案例,丰富了艺术作品对主体及社会“免疫机制”的研究,阐述艺术品如何引起主体的整体知觉、使主体独立于信息媒介,及艺术对社会的“免疫“功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4c0e7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