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是人大实施监督的有力方式

时间:2022-05-06 02:43: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询问是人大实施监督的有力方式

作者:丁益民

来源:《人大研究》2010年第06

监督法第六章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笔者认为,这一条关于询问的规定,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座金矿”,极具开采价值。用足用好询问这一监督方式,对于加大人大监督力度,提升监督水平、维护监督权威,用不可小视。

设置询问的深刻含义。监督法第三十四条有关询问的规定,是从立法上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以询问权。询问即对话,通过对话以权力制约权力,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询问不同于一般的审议发言,询问针对的多是热点、焦点或敏感性问题,会对被询问者产生一定压力。但询问又不同于质询,不需要经过联名提出议案等法定程序,运用比较灵活,影响面小于质询。如果常委会对询问回答不满意,则询问有可能成为质询的前奏,因此询问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起到质询的效果。在立法上对询问这种进退自如的监督方式的设计,给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此前地方组织法在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议案的时候,代表可以向有关地方国家机关提出询问,由有关机关派人说明。地方组织法由于规定得比较宽泛,代表在大会期间的询问实践中少有发生。而监督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组成人员有权提出询问,“一府两院必须派出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监督法将询问与质询同归在一个章节,可见询问不是一般对话,而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一府两院有关负责人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的对话。监督法规定的询问含义更加深刻,它是在常委会会议审议时提出,由于常委会在审议议案和报告之前已经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议题的提出、调研和初审,常委会成员的询问多是有的放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一府两院对待询问也不一样,地方组织法只是一般规定派人说明,而监督法则规定应当派出有关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监督法如此规定,对于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审议意见的质量和分量具有深刻含义,对于保障委员的知情权,增加权力运作的公开性,促进民主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询问的若干特性。 一是主动性。即我问你答,区别一般发言泛泛而谈,凸现监督者主导地位。二是强制性。即有问必答,而且必须是有关单位负责人在会上给予明确的回答,强调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利、义务。三是针对性。询问提出的问题多是经过议题准备,或是社会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不同于一般的意见、建议,它针对性强,对被询问者有一定压力,监督在点子上”,能产生实质性效果。四是连续性。监督法没有限定常委会询问的次数,一次会议回答不上,二次甚至三次会议可以继续询问并回答,保证了常委会监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五是灵活性。监督法把询问和质询归在同一章节,又把询问单独作为第三十四条,可灵活运用,进退自,体现了立法的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7c822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