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节气去探究》 -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着冬去春归 来。单就一个“春”字,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冰雪融化,草芽萌动,花枝孕 蕾,劳动娱乐,春天以它特有的形质铺展开来。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2, 掌握和节气有关的古诗,陶冶情怀; 3, 进行和立春节气有关的诗配画创作。 二、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立春的资料传承民俗文化。 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独特情趣。 四、 教学设计 (一)初步了解 立春:有趣的一个时间点和一个时间段 立春的时间很特别。立春在 2月3日到 5日之间, 2月4日立春最常见, 3日、5 日比较罕见。离我们最近的 2000—2016年,这 17年全部是 4 日立春, 2018 年 也是2月4日立春。只有2017年是2月3日立春,而上一次 3日立春发生在 1897 年,距今已 120 年。这十九年没有碰到 5 日立春。 1900 年— 2000 年,这一百年 统计显示,立春只有 2月4日和 2月5日这两天,没有 2月3日。而更难得是“岁 交春”,就是大年初一立春。民间认为岁交春很吉利,这一年会风调雨顺。民谚 云:“百年难逢岁交春。”岁交春很少见,遇上很不易。 1992年辛未羊年, 2月 4 日立春,恰好是大年初一,是“岁交春” 。92 年以前出生健在的我们都赶上了, 是很幸运的。 关于立春时辰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 立春快到来的时候, 县令会带 着本地的士绅名流去土地里挖个坑, 然后把羽毛等轻物放到坑里, 等到了某个时 辰,羽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 “一 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意思是说立春五日,东风送暖, 大地开始解冻;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 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 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 如同被鱼负 着一般浮在水面。从立春当日到立夏,期间的三个月时间,便是美好的春天。在 人们的概念里,立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气,鸟语花香,耕耘播种。诗云: “东 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 (二)古代对立春节气非常重视 据记载,春秋时就有周天子率三公九卿到东郊祭祀迎春的仪式。 自秦代以来, 中 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地开始。 江浙地区立春日要祭祀土神、句芒神(春神) ,占风向,望云气,占岁成。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宋朝时,立 春前一日,地方官送春牛入宫,立春当日,正午时分,春官用柳条鞭打之,谓之 “鞭春”。盖打春习俗始于宋。到了清代,演变为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民 间也要制作春牛,鞭打之,意在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春耕生产,莫 误农时。台湾地区干脆就把立春日定为农民节。 山西民间流传的《春字歌》 :“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 牛。”唱的就是鞭春牛盛况。所以立春亦称 “打春”,民间到现在依然这样说。 我以为“打春”比立春更生动活泼,也更能体现这个节气的民俗特点。 (三)学生介绍立春习俗 不仅鞭春牛迎春,立春的许多习俗热闹有趣,很有仪式感。全民参与性很强。 (1)送春牛 汪曾祺先生在文章《岁交春》中,就记述了他的故乡高邮送春牛的情形: “立春 日有穷人制泥牛送到各家,牛约五六寸尺许,涂了颜色,有的还有一个小泥人, 是芒神 ............ 送到时,用唢呐吹短曲,供之神案上,可以得一点赏钱 ............. ” 推而广之,大约江南送春牛仪式都差不多。我在家乡没有见过。 (2)贴春牛图 有的地方是在堂屋墙上贴一幅画在黄纸上的春牛图。 黄色代表土地, 春牛代表农 事。过去在农村,立春时节,农民都喜欢买一本老黄历,作为劳动生活地参考。 老黄历上面一般会印有“春牛图” 。 (3)咬春 北方一些地方立春日要吃萝卜,谓之“咬春” 。吃生菜,食春盘。《月令广义》卷 五:“唐人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 ”杜甫《立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 忽忆两京梅发时。”这里的生菜就是我们常吃的韭菜。而在南方则是吃春卷。春 可咬可吃,有趣有诗意。 (4)戴春胜 “胜”,古时人们的一种头部饰物,有人胜、华胜、幡胜等多种形式,可用多种 材料制成,其中纸制最为方便。春胜各有地方特色。 唐宋时盛行制春幡,谓之“春胜” 。春幡为长条形,如凤凰展翅。妇女用乌金纸 或布帛剪制成燕子、鸡、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鸟虫卉样式,大小男女,各戴一 枝于首中,意在禳凶邪、求吉利。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 “春已归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957e1c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