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曹植《白马篇》里的游侠形象分析 作者: 王 芳 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29期 内蒙古 包头 ●王 芳 提要:曹植的《白马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少年游侠。曹植通过对游侠形象的改造,消解了皇权与游侠之间的冲突,使游侠的理想与报效国家的情感融为一体。 关键词:游侠;理想;英雄主义 游侠,自古有之,曾于战国和西汉初期兴盛一时。然而,随着皇权力量的日益增强,以及汉武帝时期皇权在思想领域统治权威的确立,游侠的生存便面临着极大地威胁。进入汉代以后,游侠力量日渐衰微。除《史记》《汉书》中有专门的游侠传记之外,其它史传中便再没有专门的游侠传记了。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游侠的生动刻画,风云际会时代侠客纵横、侠风盛行的社会现实,影响着上层社会,尤其是青年们的深层文化心理与观念。后世文人对这些江湖人士的侠义精神有着深深的迷恋。侠开始以侠义精神的崭新面貌进入了文学视野,汉以后渐渐涌现出了大量的咏侠诗、侠义小说和戏剧,文人墨客开始极力地颂扬这种侠义精神。侠文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植是使游侠形象进入诗歌题材时间较早,也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生乎乱,长乎军”,常常以诗吟咏生于汉末乱世的痛苦与豪迈。其名篇《白马篇》《名都篇》《结客篇》以及《野田黄雀行》中,均有对侠客生活的正面歌颂。此外,其《杂诗》《赠丁仪》《斗鸡》等诗作中,也有对游侠形象的间接表现。其中,《白马篇》是其游侠诗作的代表性作品。诗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较之前代而不同的游侠形象,也改变了游侠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取向。 一、朝气亮丽、身手不凡、保家卫国的英雄少年形象 首先,与早期游侠的尚德无华的审美理想不同,《白马篇》中的游侠是充满朝气、鲜明亮丽的形象。早期游侠的审美理想是崇尚高尚的内在道德,而鄙视奢华的外在物质享受。而在《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开篇就展现出一个金鞍白马,绝尘而去的亮丽俊逸的形象。白马带给我们的是洁净之感;金鞍留下的是高华之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在游侠身上寄予了自己保家卫国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映射出诗人的生活环境。此游侠的装饰并非有意炫耀,洁净的坐骑、高华的装饰显出他远远高于暴豪游侠的审美趣味,表现出一种贵族尊贵之仪态。这体现了贵族阶层健康的审美理想。 其次,此游侠勇健剽捷、壮健干练、身手不凡,而且重义轻身。主人公“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在马上奔驰如飞、箭法娴熟、武功强劲、矫捷过人、勇敢剽悍的少年侠客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表现出他恩仇必报的决然。具备高超过人的技艺是侠客最根本的特点。诗中的少年游侠志气高远,“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来不及顾及家人,为了保卫国家,自己的性命也可以抛弃,视死如归。 第三,作品中的少年游侠是保家卫国,躯身赴国难的爱国英雄。以往的游侠多是出现在市井、乡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求快意恩仇。而在曹植的咏侠诗中,游侠虽然也出身于乡邑,但他们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某个主人或某些含冤民众而报仇解怨。其行为中当然还存在报私仇、解危难的目的,但此游侠更多的则是放弃了追求快意恩仇,进而走向边塞为国效力,实现其人生理想,我们可以看出游侠的爱国热情。另外,前代游侠由于常常打抱不平,快意恩仇,因此前代游侠常常是以君主、朝廷的对立面出现的。而曹植笔下的游侠,投身边塞,为国效力,从与君主和朝廷的对立面走向了国家利益的捍卫者。虽然他们的报国义举不是直接出于效忠皇帝的本意,但客观效果是一样的。这说明在诗人的道德观中,传统儒家学说所体现的“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 观念的根深蒂固。同时,这也暗示着游侠可以选择报效国家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出路问题。 二、在侠的理想、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早期的游侠大多是为求得公正而鸣不平的,因此,游侠的无私无畏的行为有时会直接挑战专制统治的权威,所以,统治者往往视游侠为仇敌。游侠,往往在流浪生活中打抱不平、仗义疏财,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都要慷慨付出。但绝大多数游侠通常都没有其他有效的谋生技能。这三个方面导致游侠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除一些道德高尚者会恪守本分外,部分游侠迫于生计,仗着自己武艺高强进而打家劫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这也是朝廷痛恨游侠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白马篇》很好地解决了游侠的出路问题。作品提出的最核心的道德就是为公废私:“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如果让游侠为君主效力,游侠是很难接受的。可是如果让游侠为国效力,一方面符合了游侠的公义原则,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游侠的尊严,使其具有集体荣誉感。虽然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为国就是为君主。但后者便于游侠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游侠也慢慢地习惯了君主是一国之代表的事实,把自己逐步纳入了君主体系。 《白马篇》还升华了英雄主义的内涵。前代游侠以私斗来鸣不平、求公正。作品中白马金羁的少年英雄是“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是保家卫国之英雄。前代游侠与之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综上,曹植的《白马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少年游侠。曹植通过对游侠形象的改造,消解了皇权与游侠之间的冲突,使游侠的理想与报效国家融为一体。曹植的咏侠诗也为古代诗歌开辟了崭新的园地。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班固.汉书·游侠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崔积宝.曹植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c76442f3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