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时间:2022-12-23 18:12: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本诗,明白诗歌的意思。

2.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3.知人论世,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同时设疑:你已经会背诗了,很好。那么你知道你所背诵的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吗? 2. 出示评价: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谁家玉笛暗飞声”……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3.那么为什么这首诗评价这么高呢?下面让我们就具体来赏析一下这首诗歌。 二、内容分析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几个问题来简单明确这首诗的意思: 1)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春夜

地点:洛城,即洛阳。

人物:隐藏的,作者本人以及吹笛人。 事件:闻笛。

2)看题目,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重要?为什么? 闻,因为全诗都是因“闻”而起。

3)作者是在什么时候闻笛的?这个时候闻笛有什么好处? 春夜。夜深人静,声音更清晰。

4)诗中哪句话体现了笛声的清晰? “散入春风满洛城”。

5)这句话哪个动词很重要? 散。正音:sàn

谁能解释一下这个字的含义? 散,化无形为有形,极具动态。

6)是谁吹出了如此有感染力的曲子呢?

“谁家”说明不知道是谁,而这时候也无需知道是谁,有笛声就已足够。 7)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凄婉的笛声,有什么感受? 思乡,“谁人不起故园情。”没有人不,推已及人。

8)其实并不是谁都会起故园情的,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情感的深化和放大,由己及人,认为大家都是这样。当然,谁人,这里更多的应该是指离乡之人。 9都说“春眠不觉晓”,春天正是睡眠好时节。而作者究竟听到的是什么曲子让他产生如此思乡之情?

折杨柳。请同学介绍这个曲子,老师补充。

出示: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


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3.齐读诗歌,想象诗中画面,再次感受。 三、知人论世

1.你们猜当时旅居洛城的是不是只有李白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都会和李白一样,听到笛声会产生思乡之情吗? 不一定

2.那为什么李白会产生如此浓厚的思乡之情呢? 知人:请学生介绍一下李白。

补充概括: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自小生活在四川青莲,青年开始出川游历,足迹遍布各地,离家既远又久,因此,乡之情经常萦绕心间。【结合李白的游历图讲解】

论世:据考査,此诗作于公元735,盛唐时期,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正是有志青年奋发有为之时,李白也向往仕途,但不愿考试,希望通过别人举荐进入仕途。至此诗写作之时,尚无作为。古人云三十而立,李白却无业可立,又背井离乡,深夜客居洛阳,自然会愁绪满怀、思念家乡。

3.小结:以上,我们一起探究了从诗歌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思乡之情。众所周知,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本诗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和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本诗中较为明显的手法。 四、手法探究

1.意象的精妙选取 主要谈:笛、柳

(1)《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在山水、羁旅诗中,笛有着广泛的表情达意的动能,最常见的是牵引怀乡的情愫。

又《乐府杂录》载:笛者,羌乐也。古笛曲广为流传的有《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思乡之作。 笛—一凄切之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曲》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2)留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也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

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一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而在唐代,这种习俗更为风行,意义也变得更加丰富。亲友远行时折柳相赠,是表达惜别之意;分别之后,人们也会折柳寄远,表示对亲友的殷切怀念。 2.大胆的夸张手法

那句话体现了夸张?“散入春风满洛城。

“满”字的解释:多而广,无处不在,有如思乡之情泛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数不胜数,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得情感更加浓厚、更能感染人。 3. 合理丰富的想象

哪句话充满了想象?“谁家玉笛暗飞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7f2139a6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