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陪伴、阅读和习惯! 著名校长李镇西说过: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个孩子能否成才,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 “优生”不全是老师教出来的,“差生”也不全是学校培养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做好家庭教育,比一切都重要。 父母的陪伴 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陪伴的重要性,哪怕我们强调一千次、一万次,依然有家长忽视。 很多人会问: 天天都说陪孩子,可如果我不去挣钱,拿什么养孩子? 比起陪伴,有人觉得挣钱更重要,因为有了钱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弥补缺失的教育。 然而,孩子对于父母教育的渴求,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孩子的良好品质,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老师说了他就会学好,而是根植于日复一日对父母的模仿与学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奥巴马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要做一辈子的好父亲。” 他最骄傲的一件事是,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陪伴孩子确实很累,也占用了父母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可这难道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吗? 再多的金钱与物质,也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 再多的理由与借口,也比不过孩子教育失败的遗憾。 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上,董卿说过: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敌不过他败家一年。 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留下终生的遗憾。 前段时间,一对双胞胎被保送清华、中科院读博后,去了工厂陪妈妈打工。 双胞胎出身寒门,父母一直打工供孩子读书,可从来没落下过对孩子的教育。 从小开始,两兄弟的生活就跟其他同学无异,不但有父母的督促陪伴,报辅导班、增加伙食开支等也会得到满足。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量力而行的付出,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 再不重视阅读 孩子将无缘上大学 有调查显示: 47%的孩子平均每天花1小时阅读,45%的孩子平均每天花10分钟或更少的时间阅读。 孩子现在的阅读时间,似乎越来越少了。 不管我们如何强调阅读很重要,很多父母依然不认同阅读的“功利性”。 确实,比起投入大、见效快的补习班,阅读看起来确实是“无用功”。 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过:语文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将来至少有15%的考生做不完试卷。 而这15%的考生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阅读。 高考语文命题最明显的变化是考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读得太少太慢就做不完卷子。 所有科目都考察阅读水平,“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不是口号,孩子不阅读,中高考会很吃亏。 一个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是: 语文已经成为“拉分王”,阅读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教育专家认为,不同学龄期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阅读量要求。 一至二年级,每年起码读100万字; 三至四年级,每年起码读200万字; 五至六年级,每年起码读300万字。 先有阅读,再有学习,然后才会有成绩。 如果孩子只学习教科书,只应付做作业,那么他对世界的了解仅限于方寸之地,他所吸收的知识也仅限于课本知识。 通过海量阅读,涉猎百科,博览群书,孩子的智慧才能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 白岩松有句话说得特别好:“阅读,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怎样才能让孩子自信、理性、平和、乐观,“除了读书,别无他法”。 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 好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学习成绩,还影响到今后的工作与生活。 巴金先生也说:“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培养好习惯开始。” 孩子成绩的好坏,不仅与智力有关,更受到平时习惯的影响。 好习惯,才是支撑一个孩子走得更远的根本。 培养孩子这5个好习惯,是每个父母都应做好的事情。 · 自觉学习的习惯 先明确要求,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才是自觉,做不好会有哪些危害。帮助孩子制定计划,让孩子根据计划执行学习任务,学得更有条理。 · 尊师重教的习惯教育兴国,尊师重教,重视家教,是国家促进孩子发展的最根本要求。 良好习惯必须从尊师做起。先尊重老师,然后尊重课堂,尊重知识,尊重自己的未来。 · 珍惜时间的习惯孩子之间真正的差距不在于智力,不在于努力程度,而在于时间管理。 鼓励孩子做时间的主人,平时不能拖拉懒散,学习时要高度集中精神,珍惜时间去学更多知识。 · 自理生活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不依赖老师,哪怕离开父母也能自理生活。 独立的孩子动手能力更强,适应能力也更强,不管去到哪里都能表现出色。 ·认真负责的习惯做对了要表扬,做错了要批评,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学会承担责任。 放手让孩子做决定,提高孩子的抉择能力,培养责任感,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就要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 久而久之,一条小路就踩出来了! 家庭教育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父母的每一个选择都在改变孩子人生的道路,请务必慎之又慎,正视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6d5344ca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