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脑科学的文章标记法与语境重构 作者:高欣 叶青 周加仙 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24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推断该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本文以沪教版六年级下第四单元的文章《马来的雨》为例,阐述运用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于词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课文与学情分析 《马来的雨》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散文。文章围绕马来西亚的雨,从听觉、触觉和视觉三个角度展开描写,展现了马来西亚具有魅力的雨季,展现了异域的风景和风情。文章结构清晰,学生在把握文章结构方面,障碍比较小,有助于阅读记忆的短期保持。另一方面作者的文辞优美,尤其是词语的选择凝练、准确,既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又包括动词和修饰词;首尾两处文字有较明显呼应的句子,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训练素材,获得有效的训练和思考,有助于对后期阅读展开组织策略的迁移。学生了解了基本修辞手法,但对语言鉴赏缺少系统的训练,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缺少方法和思路。 教学设计与实践 采用“文章标记法”,吸引学生的“注意”。文章标记指标注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本身不给文章带来任何新的内容但能强调文章结构或重要内容的词、短语、句子或特殊符号;标记的内容可以是预览句、回忆句,也可以是论点和文章重要内容的词以及具有逻辑联系的短语等。文章标记对于学生学习不熟悉的文章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效应,对不同阅读水平的阅读者来说,文章信息保持也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对阅读水平高的读者的促进效应大于阅读水平低的读者。对文章进行标记可以改变阅读主体对文章保存信息的结构,增加与标记有关的信息保持量,同时降低对其他信息的保持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标记文章中的数字、符号和语句引起注意,刺激人脑中的神经联结,有助于回看和记忆。 阅读伴随注意的参与,同时也是基于记忆展开的。加设标记,使眼睛集中在文字上,能够有效地将思维“精细化”,促进人脑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保持长久,因此,不同的注意水平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加工效果。阅读与视觉密不可分,实验研究表明,集中注意的词汇阅读会激活前额叶、顶叶和梭状回的一些脑区,而在注意未参与的时候,只能激活左外侧纹状体、梭状回和中央前回。在阅读过程中的圈画和标记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上,激活与阅读相关的语义系统,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和信息加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标记情绪意义的词语,引发学生的共情。阅读中应该标记什么呢?有研究表明,阅读时标志情绪词可以激活与注意相关的神经网络,进而加深学生对词汇阅读的记忆。情绪词是一类包含了概念意义和情绪意义的特殊词汇,这些词汇既可以是消极词汇,也可以是积极词汇。彭聃龄等人运用脑成像技术的研究表明, 注意对词汇情绪意义的加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带有情绪意义的词汇比中性词汇能更强地激活与注意控制有关的区域(如图)。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情绪词具体到带有情绪意义的动词、修饰词、关联词和带有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句子)。情绪词的不同情绪效价(即词汇所带有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对脑的活动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某些与词汇阅读相关的脑区可能受到情绪效价的调节和影响,这会直接影响大脑的信息的识别与加工。该研究将情绪词作为语境,发现不同情景诱发的情绪因素会对词汇阅读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情绪对词汇阅读的影响中最重要的一条神经回路是通过杏仁核的参与增强视觉皮层的激活,从而对当前的认知任务产生促进作用。不同的情感语境会诱发不同的情绪状态,而这种情绪状态和刺激对词汇阅读的认知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圈划带有情绪意义的词语这一教学环节,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对词汇阅读的记忆。 标记动作词语,引发学生的具身效应。动词会引起感觉运动皮层的特异性激活。苏得权、叶浩生等人采用传统的语义判断任务,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动作成语语义理解的相关脑区和具身效应。研究发现,有关动作的成语语义理解会引起包括顶叶、额叶和颞叶等脑区的活动,以及额叶的感觉运动皮层,其中涉及身体不同部位的四类动作成语分别引起了顶叶和额叶感觉运动皮层的特异性激活。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涉及动作的成语语义理解脑区与负责相应动作的感觉运动脑区是拟合的,汉语动作成语语义理解表现出具身效应。以“扌”为例,手部动作的偏旁可以提供语义线索。这说明,语义理解可能会受到个体过去经验的影响,表现出具身效应。人脑根据个体的身体经验,建立起对该动词的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对动词的圈画和感知,不仅能够使学生关注这些词语的语义,更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马来的雨》这一课中,学生在抓住听雨部分的“敲”“迫”“击”这类动词词语后,结合对于动作的理解,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听雨过程中感受到的雨的不同特点。 划词语是为了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聚焦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结合文章的行文思路,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形成整体连贯的思维,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全文,领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运用“词语替换法”,搭设合理情景模式。情境模型是课文内容与自身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具有情节的、多元的情境模型会有效地激活人脑双侧颞叶、左半球颞上回、额叶等区域,在脑海中形成情境畫面,促进阅读和理解。在课堂中搭设情境模型有助于实现对汉字的动态理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莫雷等学者通过实验探讨了情境重构的意义。在实验中,被试通过推拉鼠标对正面和负面的词语分别做出反应,然后对一部分被试进行问卷评估。结果如下:在回答“当你在做推和拉的动作时,什么词最能描述你的推或拉动作所引起的感觉”时,在实验一中,90%的参与者表示“推”有“躲避”的感觉,“拉”有“迎向”的感觉;实验二中,87%的参与者选择了“推”有“往前、向前”的感觉,“拉”有“向后”的含义;实验三中,88%的参与者表示“推”给人“向上”,“拉”给人“向下”的感觉。这表明,情境设置调节了行动评价的效果。这种效应主要是基于情境启动,而不是身体模拟。因为人的认知源自大脑,而非身体和规则。 因此,要想准确分析语言的表现力,教师需要为学生搭设合适的支架,设置合理的情绪环境。以《马来的雨》中“骤雨如幕”为例,“幕”作为比喻句中的喻体,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幕”与“雨有劲”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们通过让学生进行词语的替换来理解词语的表现力。学生选择了“布、纱、墙、门和屏风”等词语。通过比较,学生明白,“布”虽然具有流动性,但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材质、颜色、厚度等都没有准确的限定,很难让人和雨之间产生联系;“门”这个词虽然有遮蔽性,但是通常不用“门”这个意象来形容雨,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不符;“屏风”虽然也有遮挡的功能,也可以营造出若隐若现的感觉,但我们也不用这个意象来形容雨。相反,“雨墙”这个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雨的细密程度和雨势的大小。那些选择用“纱”的学生,也很快得出雨有力量却又不失雨的原本形态的特点。 综上,本文根据教育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借助“标记法”和“情景重构替换词语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实现对情境“重组”,进而实现语文的课程目标“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a5f939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