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浅谈新闻伦理 【摘 要】2004年一场震惊全国的汶川地震开启了国人对人道主义关怀的思考,举国上下开始的物资捐赠、 救援行动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然而灾难发生期间,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失去父母的孩童流离失所的眼神无疑成为了各大媒体竞相争夺市场的王牌,救人还是拍照,追求对比冲突的画面还是安抚受伤的心灵这些问题考验着每一位新闻人。那么为什么这些奔波在第一线的记者们会做出有违新闻伦理和道德的行为呢?这本身就与危机事件对新闻伦理有着巨大冲击相关,同时也是我国新闻伦理意识不健全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新闻伦理;人文关怀;道德 1.从《饥饿的苏丹》到汶川地震 《饥饿的苏丹》曾在1994年获得了普利兹新闻特写奖,然而获奖的凯文卡特却并没来得及享受大奖带给他的富足生活就深陷于人们的谴责中,最后凯文卡特带着内疚和自责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就此新闻第一还是人道主义第一的问题就此展开,10年后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四川汶川,在紧张的抢救现场充斥着记者这样的声音:“你让让,我先拍”,“失去亲人你难受吗”,“拿到赔偿金高兴吗”甚至某电台记者为了再现救援画面要就救援人员保持姿势不动,而压在水泥板下边的大爷已经奄奄一息。 不论是《饥饿的苏丹》中凯文卡特为追求强烈的视觉冲突还是汶川救灾现场记者们“摆拍”的行为无不验证着关于新闻伦理与新闻第一性之间的矛盾斗争就从未停止过,这种矛盾尤其体现在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看到废墟里有生命迹象,不仅救援人员激动,就连记者也跟着兴奋起来,如果做一名忠实的记者,只是在一旁用摄像机默默的记录整个救援过程,想必所有人都会心存感激,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抑制住自己的职业冲动呢?面对即将被秃鹫吃掉的小女孩和石板下的老人,大部分的普通群众都会选择先上前施救,那为什么记者就不能呢?手中的相机话筒赋予了记者获取新闻价值的重要使命,面对巨大新闻价值的诱惑,人道主义的光环只能越来越弱。新闻的职业内容是以新闻手段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而更多人却把新闻手段理解为不择手段,不分时间、场合、事件的轻重缓急,为了获取新闻价值甚至是捏造,自导自演新闻事实。 2.阻碍施救的新闻采访 在灾难事件的过程中,有些记者似乎是赋予了自己特殊的权利——随意出入,进行采访。而正是这个随意出入,不知给现场施救人员带来多大的麻烦。CCTV记者徐波深入现场搭建的简易手术室,对正准备为伤员手术的医生进行强行采访,最后医生愤怒的说了句:“你都把我的衣服弄脏了。” 在医生做了简单的介绍之后徐波才离开了手术室,而此时伤员正趴在手术台上等待医生的救治。而这段视频却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央视的直播中,该视频一经播放引发了无数人的质疑声。显然徐波的采访已经影响到了医生正常的工作,进入手术室时一名护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f6c15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