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化战略与中国城乡隔离的关系探析 作者:叶涯剑 孟珈蒂 来源:《老区建设》2015年第04期 [提要]中国的隔离是中国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并非执政者随意的行为,而是多年来逐步成形的产物。其最基础的制度保障就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户籍制度和城市就业与福利制度,这些条件决定了中国的城乡隔离是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种配套工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现代化战略;中国;城乡隔离 [作者简介]叶涯剑(1975-),男,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空间社会学、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孟珈蒂(1991-),女,华南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广东广州 510640) 关于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中,城乡隔离是一个热门主题,相关文献最重要的共同点是把城乡隔离置于批判的位置,着力探讨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诚然,城乡隔离造成社会不平等,阻碍城乡融合,但很多这类批判在方法论上存在问题,因为大多数批判都是以今日社会的需要为基准,然而在城乡隔离现象形成时期,社会的需要与今天差别很大,这决定了城乡隔离包含着相当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今天我们普遍批判的城乡隔离基本上可以认为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之后逐步形成的,是现代化大背景下国家政策不断调整的结果。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这个时期的城乡关系与之前几千年的城乡关系并无重大的区别,城市是社会体系的核心,是领导农村的权力集中点,农村是人口和社会财富主要的分布区域,城乡之间存在对立的关系,但城乡之间不是互相封闭的,人口和资本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这是农业社会的典型特征。而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城乡隔离,这与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工业化水平提高带来城乡差别的消失形成了鲜明对比,要解释这一特殊现象,就必须引入现代化战略这个变量。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时候面对着先发国家的强力竞争,不进行现代化必然处处挨打,而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现代化只能是一种空想。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之下,新中国建立之时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以工业化求现代化的道路,这在很多政治文献中都有体现。例如:“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0807df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