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人生际遇,主要还在于他自己

时间:2022-08-02 17:3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个人的人生际遇,主要还在于他自己



鲁迅对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是很不客气的,只有淡淡的冷眼旁观而已,至文章最后一句话,更是显得冷酷无情,冷漠冰霜,没有温度,只有描述 孔乙己的个人悲剧,纵然有社会的因素,但更多地还得从自身找原因。甚至我们很难看出来,社会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读原文,如果没有所谓的中心思想的提醒,我们看到的更多地是一个人自己的原因。

关于社会的原因,大约都是这一点: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科举制度自隋代开始,至清末结束,存在了1300年,总有某种弊端,但更多地是为封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普通人进入上游社会有了渠道,且一个制度能存活这么久,自有其某种合理性。

白岩松说,教育改革是最难的,改起来也是最慢的,因为它无法剧变,剧变带来的很可能是一代人成为试验品。如今的高考制度,也有太多人在挑剔和抱怨,能至目前为止,没有人能拿出一个具体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公正可持续的明显优于高考制度的方案。

鲁迅生于1881年,也属封建知识分子之列,至少在初期是这样的。但鲁迅并没有成为孔乙己一样的人,而是在同样的环境里,创建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可以说,鲁迅和孔乙己的起点是差不多的。

孔乙己的没落,源于最初的科举考试失利,于是他便一蹶不振,好吃懒做,在类似于自暴自弃的状态下,自我编织了一副尊严之衣,套于自己身上,如皇帝的新衣般,自己觉得有,别人认为无。

再说吃人的封建制度,鲁迅曾有这么一段话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回到孔乙己身上来看,要说科举制度如何有弊端,知识分子受其所害如何深等,好像都可以沾上边,但封建礼教制度吃人的本质,只能模糊而朦胧的理解了,能具体说出他的含义吗?普遍的说法是: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之中艰难度日,渐凋零,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可通篇读下来,我无法把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跟具体的事情和情景联系起来,或许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一般人理解不了,只能观其大略,姑且听之。

那些因孔乙己的到来,而变得快乐起来的那些人,其他他们并不比孔乙己高明多少,唯一的不同便是,他们至少选择了看似正常的人生道路,劳作,挣钱,养家,糊口,偶尔来小酒馆喝喝酒,有钱的话就坐着喝,还会有下酒菜,没钱了就站着


喝,量入为出,根据自己真实的情况,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维持那种虚无的尊严,反被成为别人的笑柄和谈资。

君子窃书不为道,但一次两次可以,次数多了恐怕也不行吧,而孔乙己则不然,先是偷了何家的书,被人吊着打,后来又偷到丁举人家里,被人打了大半夜,你能说这完全没有他自己的责任吗?再者,一直欠着酒馆的钱,却还要赊账再喝,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就要好 酒馆掌柜还可以笑着给孔乙己赊账,并能在他长久没有来馆的情况下,依然记得他,询问他的下落,至少说明这些人也不是多么的坏,多少的没有人情味,反倒是孔乙己自己,应该反躬自省,革除弊病,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样的话,他的境况一定会不同的。

一个人被自身那种似有似无的光环所束缚的时候,才是最受困的时候,这个情况不是孔乙已才有,也不是某个时代才有,什么时候都有,也可能出现在任何人的身上。从虚无的身份定位中跳脱出来,面对现实,不回避,不躲闪,务实笃定,用行动说话,这恐怕才是每个人应该铭记的。

单就好吃懒做这一点来说,你能说是封建制度对你的毒害吗?又比如不断被人收拾,你还会屡不悔改、重走老路吗?再者,即便干与文化沾边的事儿,替人家抄抄书,孔乙已也是干不好,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么干脆玩消失,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你能说这也是社会的错、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吗?自身就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所以,孔乙己的个人际遇,纵然有大环境的因素,更多还是一个具体的个体案例,有自身具体的原因,我也并不认为原文就一定是批判社会的,批判社会加批判个体的某种劣根性,也未曾不能视为文章的主旨。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原因起到了某种坏的初级导引功能,而自身之性格特征和个人经历,被社会原因放大和逗引出来,成为一个失败的案例,哀其不幸是社会原因,而怒其不争,只能从自身着手去寻求改进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198d9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