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国“寒门难出贵子” 作者:傅添 来源:《蓝盾》2015年第08期 在中国高考前夕,美国高校也迎来了他们的毕业季。然而在美国顶尖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寒门贵子的身影并不多见。在美国,“寒门出贵子”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因为“美国梦”的核心理念在于:不论个人的家庭背景和出身如何,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成功的事业并实现个人价值。 因此,保障和改善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考生的受教育机会,特别是进入优质高校的机会,事关美国社会的基本理念,也因此成为每一任政府着力改革的重点对象。不过,通过深入分析便可发现,美国的“寒门”里要出“贵子”,也同样并非易事。 如今,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反思如何能让“贵子”尽可能地跃出“寒门”。“寒门难出贵子”之叹,近年来也在我国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讨论和关注。尤其在眼下的高考季,千万考生能否就此获得公平改变命运的机会,牵动着全国上下的神经。毕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每一名学子人生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现代社会阶层间流动的主要通道。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能否获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考生个人乃至其家庭的前途;而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旦贫困阶层和弱势群体失去了通过个人努力向上攀升的可能,社会阶层出现了固化的态势,就会有酿成社会动荡的巨大风险。 寒门出贵子不易 在美国,由于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等原因,很难找到公开的数据统计来显示“社会成功人士”和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家庭背景的关系。然而,纵观近几十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生的人口分布上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是来自低收入家庭、少数族裔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学生,进入大学的数量和人口比例都有了显著提高。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低收入家庭的考生进入大学和大专院校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30%左右,跃至当前的50%上下。黑人、西班牙裔、女性等过去的弱势群体,如今的入学几率均有明显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弱势群体的利益在过去几十年间,受到了来自社会或政府的资源倾斜或优惠照顾。美国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来自高收入家庭的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大学或大专院校的人口比例为80%,而低收入家庭为49%,相差了31个百分点。这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弱势群体考生入学率的增加,主要还是美国高校数量增长和招生规模扩大的结果。 其二则更为敏感:在美国最顶尖的高校里,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来自低收入家庭、少数族裔的弱势群体考生的比例少得可怜。虽然相关的数据很难统计和获取,但美国媒体和研究者们已经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肖恩教授等人所开展的一项实证研究便发现,来自高收入家庭的考生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考生,进入最顶尖高校的几率增加了7至8倍。 密歇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曾表示,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钱的问题。因为每一个入学的贫困学生都要耗费学校大量的财政资助。没有人会公开说,不把贫困学生的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但是招生工作太过复杂和世故,他们很清楚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是多少。 此外,在全球化时代,顶尖高校面临着激烈的、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的挑战和竞争。它们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学校排名,保证更快、更好的科研产出,要不断修建新的实验室、校舍和添置图书设备,要招募最优秀的教授和学者……这一切都使它们不愿在贫困学生身上耗费太多精力和经费。 对“贵子”并不十分向往 或许我们可以改编托尔斯泰的名言来解释美国弱势群体难出贵子的原因: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运,不幸的家庭却都是相似的。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已有大量科学研究证实,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学业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甚至会远大于学校的作用。 因此,尽管美国社会已经对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了全面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并采取了多种举措,减小各个中小学校之间在办学质量、教师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但家庭背景、家庭学习环境上的不足,是社会和学校无论如何都无法填补的。 家庭背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实力方面,它直接决定了学生从小所能获得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资料、电脑产品、补习班和兴趣辅导班等。进而言之,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可以选择花费不菲的私立学校,或在优秀的公立学校附近购买“学区房”,以便于孩子就近入学。而贫困家庭则只能忍受临近的、质量普通甚至低劣的公立学校。 而贫困家庭的父母往往受教育水平不高,意识不到优质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的学习不重视、不关心,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督促子女学习的欲望。在经济实力、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环境里,即便孩子的成绩能够达到进入顶尖高校的水平,父母都缺乏足够的兴趣,鼓励子女去尝试申请这些高校。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美国高校录取机制中所采用的多元化录取标准,也对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考生设置了进入优秀高校的障碍。同中国相比,美国高校的招生录取过程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或许就在于:它不仅要考虑学生高中时的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成绩,还要考虑学生的综合实力,包括兴趣特长、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等。而富裕家庭的考生在这些方面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差距主要在家庭 面对“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美国社会虽然一直都在讨论和关注,但几乎鲜有矛盾激化的时候。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大学数量众多,只要考生学习努力,拿到一份大学录取并不太难;其次,美国高校和政府已经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相应的法律保障,个人的教育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家庭因素和个人努力,难以怪责政府和社会体制。 事实上,美国政府也在不断努力消除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弱势群体的入学几率。在法律建设上,美国通过黑人、女性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平权法案和积极补偿行动,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极大缓解了在教育系统中的种族和性别歧视。同时,联邦政府还设置了许多奖助学金项目,比如最著名的佩尔助学金,来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美国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也不敢采取任何针对学生家庭出身的歧视性举措。在招生和就业过程中,针对考生和应聘者的个人背景的歧视在美国社会中是不可触碰的雷区。一旦发生,会酿成严重的法律后果和极大的名誉危机。 同时,很多美国高校自身也希望扩大学生背景的多元性,并在推动教育公平、扶助弱势群体的道路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美国高校中往往设有积极补偿行动计划,承诺在招生录取和评选奖助学金方面对弱势群体考生予以优先照顾。 由于美国社会中民众的整体收入分布相对较为平均,生活水平较高,也有比较完善的福利保险制度。因此,即便是学历低下的体力劳动者,谋生和养家也是绰绰有余。所以很多人对于成为“贵子”“人上人”的欲望并不强烈,甚至在这种文化多元的社会氛围中,对于“贵子”的定义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美国社会对于我国所谓的“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宽容。 (摘自《法治周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79cd2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