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 (1893—1980.12.25),汉族,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1893年5月8日,顾颉刚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读书世家,1897年入私塾读《四书》。1906年入当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学,1908年转苏州第一中学堂,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学,醉心于文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沉迷于戏剧。1915年顾颉刚因病回家,完成《清代著述考》二十册,对清代学术有较深领会。1916年转北大本科,读哲学。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1921年,顾颉刚改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部助教,任《国学季刊》编委,编点《辨伪丛刊》。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部书馆。编纂中学历史教科书,1923年底,顾颉刚离开商务印书馆、回北大研究所,担任《歌谣》周刊编辑。1925年赴厦门大学任国学院研究教授。1927年4月,赴广州中山大学,后担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等。 1929年5月,顾颉刚到北京,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又兼在北大上课,主编《燕京学报》。1935年初,顾颉刚曾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主编《史学集刊》。“七•七”事变后,顾颉刚赴西北工作,1937年9月,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编印《老百姓》旬刊。1938年10月,顾颉刚到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在《益世报》上辟办《边疆》周刊。1939秋,顾颉刚到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 1941年春,赴重庆主编《文史杂志》。1944年秋,受聘齐鲁大学重任国学研究所主任。1945年任交通书局总编辑。1946年主编《文讯》,完成《晋文公》等著作。1946年秋,赴西北,任兰州大学教席。1947年担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编辑,创办《民众周刊》,完成《当代中国史学》等重要著作。1948年7月,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兼复旦大学教授。1949年秋,任诚明文学院中国语文系教授兼主任,又兼震旦大学教授。 解放以后,顾颉刚任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1951年任上海学院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担任《资治通鉴》总校。1971年开始,担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总校工作,1977年完成, 该年,担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学术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民研会副主席等职。还曾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87岁。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应毛主席、周总理之请,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别》和《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f52b1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