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静农先生的《拜堂》赏析

时间:2024-03-17 10:50: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台静农先生的《拜堂》赏析

台静农先生(1902-1990),本姓澹台,字伯简,原名传严,改名静农。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早年系"未名社"成员,与鲁迅有过交往。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不断壮大,“五四”小说取得了文学的正宗的地位。首先出现的是“问题小说”,在它的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转向写实。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乡土小说作家群,使新文学小说的题材转向社会民众,手法转向写实,突出了乡愁,风俗的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其中,台静农的《拜堂》对封建宗法制度下贫苦农民的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篇作品可谓是五四乡土小说的代表。

台静农先生的《拜堂》所描写的是一个“叔娶嫂”的故事,这在当今社会也是不为社会道德所容忍的一件事。然而台静农先生的这篇小说中并没有丝毫其它故事中的那种叔嫂间的暧昧与淫荡,亦或是违反世俗伦理的感人肺腑的凄美爱情故事,汪二与大嫂的结合并无多少情份,而更多的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汪二之所以会选择和嫂子拜堂,是因为嫂子的肚子大了,不如率性磕个头,遮遮羞。“同嫂子拜堂成亲,世上虽然有,总不算好事。”这是汪二内心的想法,因此他去杂货店买香烛之类的结亲用品是也是假托别人的名义,甚至连拜堂的时间都只能选择半夜子时,小说中描写汪大嫂请牵亲的人时是她趁着夜静,提了篾编的小灯笼,悄悄地往田大娘那里去。成亲拜堂对一个女人来说本来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在这里却让汪二和汪大嫂感到耻辱,他们的结合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成一个家。在那个物质极端贫乏的时代,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为穷苦的生活挣扎,像汪二这样已经穷得一踏糊涂的下层人民,更不敢奢求美好的爱情,对于婚姻更多的是现实的考虑。正如拎画眉鸟的齐二爷所说:“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在这里他们只是为了拼凑一个“家”以便于达成一致,利于分公合作,以求生存。而后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说:“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写出了五四时期人们为了保住自家的劳动力对婚姻所采取的择中办法,更加印证了那时下层人民对待生存与婚姻的态度。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活下去,感情只有在能活下去的前提下得到重视,但这并不是说汪二和汪大嫂心中无情,而是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中谈情已太显奢侈与不现实在拜堂过程中,当赵二嫂说给在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头的时候,“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是颤动和抽搐,”这一细节显现出汪大嫂内心的愧疚与悲伤,黑暗的社会造就了她为了生存,她冒着被世人责难的危险,毅然冲破了封建伦理道德规范,选择了同汪二结合。为了生存,汪二嫂背叛了刚去世一年的丈夫,和汪二珠胎暗结,为了生存,即使叔娶嫂是耻辱,她也要和汪二拜堂,得个正式的名分。再看汪二:“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难看,可怕。这里汪二的心里也绝不平静,其中既有对哥哥的愧疚又有对生活的无奈。文中其它人物也同样是在更多地为生存着想,如田大娘听了汪大嫂前半截的话语后马上说:“小户人家守什么?况且又没有个牵头;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是不是想打算出门呢?本来应该出门,找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而后,当拜堂时提及汪大气氛一时阴森惨淡后,田大娘却说“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这些均是对小户人家对生存的考虑,侧面人物的语言同样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生存的的严峻。

全文处于一个昏暗阴森的氛围中,这既是真实的环境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压抑。作者通过景物描写,着重表现了汪大嫂请牵亲过程中的森寒景象。这深夜的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以及汪大嫂,田大娘,赵二嫂三人回去时的场景描写,“少顷,她们三个一起在这黑的路上缓缓走着了,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黯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沙沙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的一种阴森的可怕,顿时使这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汪大嫂更是胆小,几乎全身战栗得要叫起来了。 以阴森寒冷的景物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奈而又凄苦、伤感的心境一方面抓住一些细节描摹场景,同时


又注意人物神态、心态的刻划,营造、渲染出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使喜事中透出深深的悲剧意味,并形成沉郁冷寂的艺术格调。通过场景描写,生动表现拜堂时人物的行为、神态等 景:汪大嫂临磕头时才换下白孝鞋;“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当要给去世仅一年的阴间哥哥磕头时,不论是汪大嫂曾有过的 夫妻情,还是汪二舍不掉的兄弟情,都被狠狠刺痛,“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是颤动和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可怕”,拜堂时的情调,霎时 间变得阴森惨淡,甚至“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

说通过拜堂一事,揭示了追求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的生活的迫切愿望和封建宗法制度下伦理观念的矛盾。进而揭示了人性与伦理的永恒冲突。从中能读出生的坚 韧,也能读出思想的愚昧麻木,更能看到在经济、人性欲望与伦理的多重压迫下和生理、心理的多方挤压下的一种艰难无奈的生存状态。

本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是汪大嫂,她有着农村妇女本色的特点:勤劳,善良,执着,多生活坚韧的追求.尽管她”有好几次就想上吊死去”,但还是挺过来了,这种对生活的坚贞的信念可以在她的语言和行动里折射出来.将来的日子长,还要过活的”,这句平时而准确的话语,无疑是一个不屈的劳动妇女做人的态度,生活的目标。然而另一方面汪大嫂是属于比较强势型的那种女人,她能与汪二结合,我总觉得她那方面的因素很大,说的白一点,汪大嫂有点“不正经”我们来分析一下汪二的为人,汪二胆小怕事,顾面子,是一个思想保守封建的典型庄家老实人。这样一个男人通常对感情方面是属于“呆瓜”类型的,他不可能会主动“搭讪”自己的大嫂,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汪大嫂主动搭讪汪二,结果造就了这叔嫂的结合。后文中,汪大嫂对待汪二的态度都是那么强势,“她向他重重的看了一眼”“她冷峻的说道”等等,汪大嫂的表现好像就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幕后指挥者”,一切东西都好像是她来执导的一部戏剧,这些足可以表现出隐藏在汪大嫂软弱可怜的表面下的内心的强势。在当时的伦理与社会道德的压迫下,汪大嫂作为一个年轻贫穷的新寡媳妇,能够在丈夫去世不到一年的前提下,为自己找到一个归宿,虽然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伦理纲常,但足以体现汪二嫂的大胆与坚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所谓的伦理道德对女性的迫害。寡嫂和小叔子结婚本就是有违伦理道德的事情,在宗法制的封闭的农村里更是遭到别人冷言冷语的丑事.可她在拜堂所用的东西和拜堂的程序都没有丝毫的马虎:在准备拜堂的时候,她让汪二买拜堂用的香烛,黄表,用红纸糊窗户,求赵二嫂,田大娘做牵线人,作为一个女人,她既羞怯又委屈,但在她的行动上有着男人般的意念和坚强的性格,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活,汪二嫂身上不仅有遭受生活压迫所带来的软弱与对生活的妥协,但同时她又没有一位的屈服生活,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直面苦难的生活,这样的女人如果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一定会成为自己造就一番事业的女强人。

台静农先生的作品中与鲁迅先生的作品的相通之处是都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主题思想,但是台静农先生的《拜堂》中所塑造的“汪大嫂”这个女性形象却不是一味的退让软弱的处于绝对弱势的女性形象,她勇于反抗困境,即使她能做的只是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另一个男人身上,这也算是一种进步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48a903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