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金《家》为例分析表演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 摘要:话剧是我国当代戏剧发展的核心形式,自1989年中国当代戏剧理想主义时代的结束,话剧理论的多样化、融合化发展越发显著,但塑造丰满且具有个性的人物性格这一核心追求始终不变,良好的人物性格塑造不仅仅是表演者职业素养的基本体现,也是对话剧作品展现效果的基本保障。在此,本人以在校理论学习及表演实践的经验,曹禺对巴金小说作品改编的话剧《家》为例,对其话剧表演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做以总结性分析,希望能够为表演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话剧;人物性格;塑造;《家》;琴 1巴金作品《家》中人物形象分析-以角色琴为例 要想更好的塑造人物性格,首先要深入理解角色的精神内核,准确的抓住角色的象征意义,由此来更好理解角色内在性格,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塑造人物性格。 话剧作品《家》是由巴金小说作品《家》改变而来,其对巴金小说进行了较为显著的再创作,个人认为曹禺先生在《家》的改编上融入了更多的个人理念。小说《家》的主题是展现旧社会专制制度在普通家庭中的残酷体现,围绕觉慧等一众主角的爱情经历展现封建专制主义的劣根性;话剧《家》的创作则更倾向于对封建婚姻不幸状态的展现,觉慧在剧本中的整体戏份及地位都有所下降,而且曹禺也更倾向于弱化原作的悲剧内核,而更强调对生命之美的挖掘。 总体来看,在《家》的表演分析中有必要分别对原著小说及改编剧本的人物形象进行综合探究。以本人在表演实践中扮演最多的角色琴为例,小说中琴似乎是整个故事中最幸运、最有可能突破封建专制主义舒服的角色,她获得了在哪个时代少有的教育机会,也及早见识了专制主义下的婚姻悲剧,也因此投身对专制的斗争,她的出现像极了永夜下的微光,虽然微弱但未曾散去,让读者看到了反抗下的希望,这个角色在整部小说的人物描绘中的比重并不高,但却是唯一一个向读者传递希望的角色,即使她的成长不完美(琴的性格并非明媚到纯粹,但也兼具了现代女性和“真实的人”的共有特征)、她反抗传统的成功不具普适性,但不阻碍她成为希望的象征;话剧剧本中琴戏份被高度压缩,人物表现极度克制,但她的性格却得到了更精准的展现,例如琴的台词较少,但剧本中的舞台提示较多,且大多与其他女性进行了生态、形象等方面的对比,使得琴与普罗大众的距离更为明显,更精准的展现出琴在抗争中“个人化”诉求,这让琴与梅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综合分析之后我发现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抗争者代表,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希望意象,她的本质是一个无比接近真实时代下所存在的典型个体:她生于资源条件丰足的家庭,获得了常人不易获得成长机会与人生视野,所以她有突出的先进性;但她同样也处于社会上层,因拥有专制带来的权力所以也具备与专制抗争的能力,她抗争的成功并不是一种偶然,但也绝对不适用于当时代社会底层女性。所以,剧本改编后的琴绝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化人物,而是一个无比贴近真实、能够一展时代变迁与观念发展的社会上层“聚象”。 2巴金作品《家》中人物形象的共性特点 2.1形象丰满且高于生活 从本人对《家》的原著小说及改编剧本的总体分析和体会来看,该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有生活明显的现实生活的影子,但又与现实有一定距离。其中,人物形象所投射出的现实的影子实际上就是封建专制下婚姻决策者、婚姻被迫参与者、婚姻受害者的心理具象,所以会让我们感觉与现实生活十分接近;而人物似乎又不完全真实,他们的话语、表情、动作、服饰都呈现出偏理想化、过度真实的情况,这实际上是对生活具象做强化处理的手法。例如琴就是一个典型的富家子女形象,她获得的机会、思想特点和行动方式都与一个新旧时代交替时接受过先进教育的大多数的小姐类似,但琴也是一个时代女性的代表,正是因为她的思想及选择与时代有所背离,这种符合大众期望的特性不再特别代表一类群体,而是特别的指代时代新精神。所以说,《家》中的角色都兼具生活化和理想化特色,性格足够丰满到甚至高于生活。 2.2内心活动刻画丰富 内心活动刻画是《家》剧本中出现率极高的情况,全剧本几乎有近30%的台词前都有关于角色神情的外显式心理刻画。从创作层面上看,作品的本身所表达的矛盾是美好爱情与社会制度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作品中除琴以外的角色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份悲情,他们生活大多因专制而失衡,他们的心理与行为大多背离,因此心里矛盾也十分显著,大部分情况下都有丰富的神情神态来增强角色内心,从而在角色之间构建出时代共性矛盾。 2.3情感意境构建完善 《家》的剧本在绝大多数新事件开始前都会对环境氛围做以描述,这种氛围不仅烘托了剧情,同样也更好的指导了舞台环境、氛围构建,以不同环境与氛围来展现角色内心、态度的变化,增强角色的性格表现精准性。 3从巴金作品《家》来看表演中人物性格的塑造 3.1强化形象地感受与表达 准确塑造一个形象,必须准确认识人物性格,因此人物性格塑造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塑造过程”,跟在于“认知过程”。表演者要分别以阅读分析、陈述性表达、实践表演与感受解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角色定位角色思想、性格,寻找合理的表现方向及思路。 以《家》中的琴等角色为例,我先尝试分别阅读原著小说和改编剧本,从字里行间发现琴的人生轨迹、角色特性、角色价值,最终总结了剧本中琴的角色即代表了时代青年的先进性和抗争意识,也代表了一大批与其出身相似,又受时代与环境制约仍存在一定旧时代认知特点的“不完全完美”的时代女性形象;然后尝试以个人的理解来表述琴可能会出现的观点,对比在带入到琴角色后的台词表达之间的差异,从中寻找塑造角色真实性的要素;最后,不耻下问,积极完整的表演,并尝试寻求他人的看法、见解,进一步丰富个人对角色的理解。 3.2注重内心感受的外化 所有文学性艺术作品在角色形象刻画时都存在心理、性格内化的情况,其本身能够增强作品的格调,但同时也让作品的易读性下降。在戏剧表演中,表演者需要对剧本进行二次加工和演绎,如果不注重对所演绎人物内在性格的外化处理,就容易进一步拉大展现角色与作品角色内涵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导致表演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也让人物性格塑造失真。 对此,个人建议采用更为外化的方式来演绎角色,具体的外化表演可以采用如下策略:首先主动挖掘角色内在性格特点,理解性格特征;然后通过生活体验来感受相似性格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情、肢体动作、语气和腔调等等,总结设计除能够象征评价对象性格与形象特点的代表动作,从而实现对人物性格的象征性外化展示。 3.3丰富舞台动作与呈现条件 和电视、电影的表演形式相比而言,话剧表演的舞台性、直观性、对话性都要更强,这一方面对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表演者提供了更有效的外部支持条案。从话剧创作的模式来看,话剧表演中的舞台动作必然会随剧情发展而推进,其中舞台动作包括了表演者肢体动作、服饰、布景、灯光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角色特点展示效果。 例如在《家》中,琴的很多次出场都伴随着新的舞台布景、角色服饰提示,这一角色在剧情推进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同时也说明了这一角色动作的性格变化有所布景、服饰、灯光等舞美条件支持的需求,如果能够丰富舞台动作、完善呈现条件,就能够进一步增强人物性格的表现效果。 结语 综合本文分析来看,话剧表演中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首先以表演者的理解与认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话剧舞台表演的特点和需求,强化性格外化展示、舞台动作的性格支撑、舞美要素的人物性格烘托效果,保证表演者对人物性格的准确塑造和表现。 参考文献 [1]王颖杰. 戏剧语境下的舞剧创作探讨——以舞剧《家》为例[J]. 四川戏剧,2018(4):116-117. [2]于平. 情感的花季冷漠的“家”——大型舞剧《家》观后[J]. 舞蹈,2018(2). [3]管莹. 论情感动作与台词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性[J]. 戏剧之家,2018,No.278(14):46. [4]回春. 话剧表演中语言的技巧[J]. 戏剧之家,2018(2). [5]张颖. 话剧场景的叙事性略说[J]. 四川戏剧,2017(7):29-33. [6]刘小娜. 台词对舞台人物塑造表演的价值分析[J]. 戏剧之家,2017(11):46. [7]李颖. 戏曲演员如何塑造人物把握人物性格[J]. 戏剧之家,2017(06):41. [8]张莹. 简析舞蹈演员在表演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J]. 艺术科技,2017,30(06):180. [9]刘永建. 论舞蹈剧目中人物性格的塑造[J]. 北方音乐,2014(08):124-125. [10]李新志. 戏曲表演中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以《村官牛小乐》中牛老倔为例[J]. 大众文艺,2016(15):16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cee21b02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