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作于战国晚期,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学记》全文共22章,1229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完整的关于教育的文献。据郭沫若考证,《学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写,是思孟学派在二千多年前总结私人讲学实践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而写成的教育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学记》讲述了属于教育范畴的礼仪与典章制度,内容涉及很广,介绍了“学”理、“学”规、“教”型(法)、“师”道、“学”道,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以及同学关系.它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藏修息游、预时孙摩、启发式教学、长善救失等,在当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学记》在第三章中就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不足;通过“教”的实践,可以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欠缺.教、学的这个过程,一方面它是学习者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教学者由顺利到“知困”,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借鉴、领会、学习,达到“自强”的发展过程。正是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使教、学双方得到不断提高. 《学记》中所提出的“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强调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确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学生通过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教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而老师给学生讲解的过程,正是学生从不懂到接触,再到理解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老师当初没有思考过,正所谓“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老师给学生解答的过程,也是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学生打消了心中的谜团,老师也对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双方都得到提高。 《学记》的可贵之处表现在:自始至终把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它这一宝贵的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均应给对方定好位,不要把教师当作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能把学生当作懵懂无知的孩童。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平等观念下,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双方才能快乐地互动,在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 藏修息游,课内课外结合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在第九章提出“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即获得知识,是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修”即练习巩固,是掌握已获得的知识, “息"即适量休息,是两个学习阶段的休止符,“游”即游赏娱乐。这就告诉我们要注重课内外劳逸结合。教学的过程要合理安排,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学生只有在课外活动中放松自己,才可以消除学习的疲惫,扩大视野,进而更好地学习。《学记》不赞成把学生束缚在书本上,郑重地把“游乐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事实上,劳逸结合、寓教于乐、教息相间正是科学的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但现实生活中,这一点似乎经常为家长、教师所忽视。每到周末,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孩子揉着没有睡醒的双眼被父母带着去各种培训班上课。难道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小学阶段是需要通过适当的休息来完善自我,并且已经学习了五天的孩子周末更需要休息?在教育界经常讲“素质教育”,但一些人对何谓“素质教育"有误解,理所当然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通才教育,所以不顾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经常以家长的意志,叫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在现在的中学中,本来开展选修课是为了因材施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但在开展中似乎选修课也是必修课,学生没有选择权。在初三或高三年级所有的与中考、高考无关的课,如体育、音乐、美术的时间统统被挤占了,就连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也经常被高中生称为休息课。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3. 豫时孙摩,防患于未然 在第十章中,作者指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从学生角度考虑,一味照本宣科,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教学原则,只能导致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即使勉强结业,“其去之必速”。 其实在当今学科教学中,也存在这种问题.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没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是一味地进行灌输,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产生了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学的消极心理,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如果真的产生了这种情况,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主动性,教与学的一个主体出现了问题,那么教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更让我们感叹的是: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文献,《学记》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教学中存在问题,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作者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后,在第十一章中十分深刻地提出了教书育人的四大原则:“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所谓“豫”,就是预防,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要做好防范工作;所谓“时",就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否则时过境迁,纵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往往是“勤苦而难成";所谓“孙”,就是循序渐进,由浅人深,逐步递进,不超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所谓“摩",就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记》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学记》再三强调教学要 “敬顺”“学不足昔等”。即《学记》始终倡导“循序渐进"原则。学校根据年级学制安排课程要有计划性,遵循一定的顺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授以深广难度不同的课程内容,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让学生止步不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a298482d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