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时间:2022-05-23 16:05:3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正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正比例的意义,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七个环节对其分析,具体如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等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正比例的图像、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和反比例函数打好基础。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前,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学习基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正比例的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感受函数的思想,所以需要学生理解记忆。本节课的讲授应注重从学生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等知识,由学生来归纳。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正比例意义的知识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思考水平。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五、说教法

教法: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本课的知识特点及 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

1




和猜想验证法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理念,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六、说学法

学法:学生自主探索、操作验证、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把知识转化成相 应的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七、说教学过程

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 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环节:一、探究新知;二、巩固练习;三、课堂小结。 (一)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首先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要求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先在小组内交流有什么发现?再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发现: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的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行驶的路程越短;行驶的路程除以时间都等于80,也就是行驶的速度不变。

要求根据发现,再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学生写完后提问:比值都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比值都是80,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

教师要求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例题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并追问:这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结合这个式子再说一说例题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 和相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2.教学“试一试”

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根据表中已经给出的数据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要求学生说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说完后要求学生再写几组相对应的

2




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并提问这个比值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要求学生用式子表示它与总价、数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让学生根据关系式,判断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回顾刚刚的学习过程,并提问:1和试一试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的两种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都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启发学生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y/x=k(一定),并揭示课题。 然后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设置相应的问题,让 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解决问题,实现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深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练习的编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深化“转化”

1、课的结尾进行全课总结,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收获说一说与大家一 起分享,并把学习中的困惑说一说。

2、作业布置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ca98a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