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上下而求索的职业理想。而亲近名师,向名师学习为我们提供了追求教学艺术的一条捷径。第一次聆听了朱乐平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这堂课后,虽然感觉耳目一新,但又难以揣摩其中深意;细听第二遍时才略微体会到其中的精妙。听朱老师的课如品一杯香茗,初尝只觉平淡清新,再品时却是细腻悠长的回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切身感受: 一.一堂好课无须表演 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一节好课更无须华丽的包装。本堂课是把平常的课堂搬上了舞台,但却不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公开课那样:教师们滔滔不绝地解说,学生们个个无师自通般齐刷刷地举手,并被精美的课件牵着朝教师的预设走。这样的公开课和表演无异。而朱老师的课堂却不着一丝表演的痕迹。 课前预热时他就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这上课和在教室有什么不同?”。学生也只是说出了几点表面上的不同,如“这里有聚光灯,照的很热”、“讲话要用麦克风”等等。绝大部分学生感觉“和在教室上课没什么不同”。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其实是朱老师给学生们的一个暗示:虽然台下有很多老师听课,但这里和教室上课没什么不同,你们不学要有心理负担,想说什么就大胆说,我们是在上课学知识,不是在表演给老师们看。因此这节课上没有美轮美奂的课件,精妙的讲解,学生们的回答也没有那么无懈可击。相反,这节课是实实在在的传授知识,学生也是在真真正正的思考和学习。听者能感受到的是课堂的真实和名师强大的气场。 本堂课上,朱教师扎扎实实地落实好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且环环相扣,重点突出,使学生在知识上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过程上能够经历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情感上能体会数学的价值。一节实实在在的课,没有哗众取宠的表演,却让绝大部分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不失为一节高质量的数学课。 二.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课前和课堂上,朱老师多次强调“回答完问题后你们就可以自觉坐下”。一开始我还纳闷朱老师为什么特意这样叮嘱学生。后来才明白朱老师是在暗示学生,告诉他们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拥有充分的自主发言权,你们发言不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肯定,而是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点。我们也发现这堂课上,处处袒露的是学生本真的思考。 在课上朱老师很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甚至有时候还故意装作没听懂学生的发言。这样做是不是代表朱老师水平不高?恰恰相反,这充分体现了他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他不提倡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过多的评论和干扰,而应该和学生一起耐心倾听。他还鼓励老师要多“装白痴”,尽量让学生解释和复述。在课上朱老师经常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有谁听懂了他说的话?”这时回答问题的学生自然会重复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在帮老师教授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过程,比教师的重复更贴近学生的思维。这样一堂课就可以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因此,本堂课不同于以往填鸭式以教师单向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刻意牵着学生朝着教师的预设去发展,而是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并且能够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 三.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从内容本身看比较枯燥和抽象,而教师抓住字母公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点,合理设置了三个问题情境“扑克牌的花牌”、“存钱罐”“小红和妈妈的年龄”。这些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很可能也碰到过类似的情景,只是从来没有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过。所以选取这些生活实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探索体验过程中也渐渐明白了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关系。在这样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思考的方法,而且体会到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这些从生活中提取出问题情景其实也在告诉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所学的数学不应该知识课本上空洞的理论,而应该为生产生活服务,这样才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 最后我要说的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朱老师可能由于时间关系,在本堂课的最后,没有让学生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用字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以及“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关系”。如果加上这一点,相信可以更好的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更能凸显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2e21cc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