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管理常见的计算分析题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级财务管理常见的计算分析题 1.已知甲公司销售利润率为11%,资产周转率为5(即资产销售率为500%),负债利息率25%,产权比率(负债/资本)3﹕1,所得税率30% 要求,计算甲企业资产收益率与资本报酬率。 1.解:甲企业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11%×5=55% 甲企业资本报酬率 负债资产负债=〔资产收益率+股权资本×(收益率-利息率)〕×(1-所得税率) =[55%+31×(55%-25%)]×(1-30%)=101.5% 2.已知目标公司息税前经营利润为3000万元,折旧等非付现成本500万元,资本支出1000万元,增量营运资本400万元,所得税率30%。 要求:计算该目标公司的运用资本现金流量。 2.解:运用资本息税前所得折旧等非现金流量=经营利润×(1-税率)+-资本付现成本支出-增量营 运资本 =3000×(1-30%)+500-1000-400=1200(万元) 3.2002年初,甲公司拟对与其在业务及市场等方面存在较大关联互补性的乙企业实施股权收购,相关财务资料如下: 甲公司2001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单位:万元) 固定资产原值 20000 减: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7000 固定资产净值 13000 流动资产 17000 资产合计 30000 流动负债 长期负债(综合利息率8%) 9000 股权资本 16000 其中:注册资本(10000万股,每股面值1元) 10000 资本公积及盈余公积金 4000 税后利润(税率40%) 2000 流动负债 5000 资本及负债合计 30000 乙企业2001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如下: 固定资产原值 8000 减: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2000 固定资产净值 6000 流动资产 8000 资产合计 14000 流动负债 长期负债(综合利息率10%) 7000 股权资本 4000 其中:注册资本(5000万股,每股面值0.5元) 2000 资本公积及盈余公积金 1500 税后利润(税率40%) 500 流动负债 3000 资本及负债合计 14000 其他有关资料: 甲公司 乙企业 运用资本报酬率 20% 13% 利润增长率 25% 18% 近三年平均盈利 其中:税前 2800万元 700万元 税后 1680万元 420万元 每股收益 0.2元 0.1元 每股市价 2.5元 非上市(无市价) 市盈率 12.5 —— 每股股息 0.1元 0.06元 股利率 4% —— 要求:分别按照下列条件对乙企业总价值及每股价值进行估测。 ⑴乙企业最近年份(2001年)的盈利水平。 ⑵乙企业近三年(1999-2001)的平均盈利水平。 ⑶假设乙企业被收购后的盈利水平能够迅速提升到甲公司当前的运用资本报酬率水平。 ⑷乙企业预期利润增长率。 ⑸甲公司对乙企业实施购并的前提是需保持甲公司现有的运用资本报酬率水平。 3.解:⑴基于乙企业最近年份(2001)的盈利水平 2001年乙企业每股收益 0.1元 甲公司市盈率 12.5 预计乙企业每股价值 0.1元×12.5=1.25元 预计乙企业总价值(5000万股) 1.25元/股×5000万股=6250万元 ⑵基于乙企业近三年(1999-2001)的平均盈利水平 乙企业近三年平均税后利润 420万元 乙企业近三年平均每股收益 420万元/5000万股=0.084 甲公司市盈率 12.5 预计乙企业每股价值 0.084元×12.5=1.05元 预计乙企业总价值(5000万股) 1.05元/股×5000万股=5250万元 ⑶基于乙企业被收购后的盈利水平能够迅速提升到甲公司当前的运用资本报酬率水平 乙企业运用资本=7000+4000=11000(万元) 乙企业必须迅速达到的运用资本报酬率水平 20% 乙企业必须迅速实现的息税前利润 11000×20%=2200(万元) 减:乙企业长期负债利息 7000×10%=700(万元) 乙企业必须迅速实现的税前利润 2200-700=1500(万元) 减:乙企业应纳所得税 1500×40%=600(万元) 乙企业必须迅速实现的税后利润 1500-600=900(万元) 预计乙企业每股收益 900万元/5000万股=0.18元/股 甲公司市盈率 12.5 预计乙企业每股价值 0.18×12.5=2.25(元/股) 预计乙企业总价值 2.25元/股×5000万股=11250万元 ⑷基于乙企业预期利润增长率 乙企业近三年平均税后利润 420万元 420万元×(1+25%) 525万元 预计乙企业每股收益 525/5000=0.105(元/股) 甲公司市盈率 12.5 预计乙企业每股价值 0.105×12.5=1.3125(元/股) 预计乙企业总价值 1.3125×5000=6562.5(万元) ⑸基于主并方甲公司保持自身现有运用资本报酬率的期望 乙企业2001年税后利润 500万元 乙企业2001年税前利润 500/(1-40%)=833(万元) 加:乙企业长期负债利息 7000×10%=700(万元) 乙企业息税前利润 833+700=1533(万元) 甲公司愿意对乙企业支付的价款限度(预计乙企业总价值)1533/20%=7665(万元) 预计乙企业每股价值 7665/5000=1.533(元/股) 4.2001年底,K公司拟对L企业实施吸收合并式收购。根据分析预测,购并整合后的K公司未来5年中的股权资本现金流量分别为-4000万元、2000万元、6000万元、8000万元、9000万元,5年后的股权资本现金流量将稳定在6000万元左右;又根据推测,如果不对L企业实施购并的话,未来5年中K公司的股权资本现金流量将分别为2000万元、2500万元、4000万元、5000万元、5200万元,5年后的股权现金流量将稳定在3600万元左右。购并整合后的预期资本成本率为6%。 要求: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模式对L企业的股权现金价值进行估算。 4.解:2002-2006年L企业的贡献股权现金流量分别为: -6000(-4000-2000)万元、 -500(2000-2500)万元、 2000(6000-4000)万元、 3000(8000-5000)万元、 3800(9000-5200)万元; 2007年及其以后的贡献股权现金流量恒值为2400(6000-3600)万元。 L企业2002-2006年预计股权现金价值= 60005002000300016%16%2(16%)3(16%)43800(16%)5=792(万元) 2007年及其以后L企业预计股权现金价值=24006%(16%)5=29880(万元) L企业预计股权现金价值总额=792+29880=30672(万元) 5.某企业集团所属子公司甲于1999年6月份购入生产设备A,总计价款2000万元。会计直线折旧期10年,残值率5%;税法直线折旧年限8年,残值率8%;集团内部折旧政策仿照香港资本减免方式,规定A设备内部首期折旧率60%,每年折旧率20%。依据政府会计折旧口径,子公司甲1999年、2000年分别实现帐面利润1800万元、2000万元。所得税率33%。 要求:计算1999年、2000年实际应纳所得税、内部应纳所得税。试问各年度总部是如何与子公司进行相关资金结转的? 5.解:则1999年: 子公司甲会计折旧额=2000(1-5%)1012-612=95(万元) 子公司甲税法折旧额=2000(1-8%)12-6812=115(万元) 子公司甲实际应税所得额=1800+95-115=1780(万元) 子公司甲实际应纳所得税=1780×33%=587.4(万元) 子公司甲内部首期折旧额=2000×60%=1200(万元) 子公司甲内部每年折旧额=(2000-1200)×20%=160(万元) 子公司甲内部折旧额合计=1200+160=1360(万元) 子公司内部应税所得额=1800+95-1360=535(万元) 子公司内部应纳所得税=535×33%=176.55(万元) 内部应纳所得税与实际应纳所得税的差额=176.55-587.4=-410.85(万元) 该差额(410.85万元)由总部划账给子公司甲予以弥补。 2000年: 子公司甲会计折旧额=2000(1-5%)10=190(万元) 子公司甲税法折旧额=2000(1-8%)8=230(万元) 子公司甲实际应税所得额=2000+190-230=1960(万元) 子公司甲实际应纳所得税=1960×33%=646.8(万元) 子公司甲内部每年折旧额=(2000-1360)×20%=128(万元) 子公司甲内部应税所得额=2000+190-128=2062(万元) 子公司甲内部应纳所得税=2062×33%=680.46(万元) 内部应纳所得税与实际应纳所得税的差额=680.46-646.8=33.66(万元) 该差额(33.66万元)由子公司甲结转给总部。 6.已知甲集团公司2000年、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4000万元、5000万元;利润总额分别为600万元和800万元,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分别为480万元和500万元,非主营业务利润分别为100万元、120万元,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分别为20万元、180万元;营业现金流入量分别为3500万元、4000万元,营业现金流出量(含所得税)分别为3000万元、3600万元,所得税率30%。要求: 分别计算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主导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主导业务利润占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销售营业现金流量比率、净营业利润现金比率,并据此对企业收益的质量作出简要评价,同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6.解:2000年: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580/600=96.67% 主导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480/600=80% 主导业务利润占营业利润总额比重=480/580=82.76% 销售营业现金流量比率=3500/4000=87.5% 净营业利润现金比率=(3500-3000)/[580(1-30%)]=123% 2001年: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620/800=77.5%,较2000年下降19.17% 主导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500/800=62.5%,较2000年下降17.5% 主导业务利润占营业利润总额比重=500/620=80.64%,较2000年下降2.12% 销售营业现金流量比率=4000/5000=80%,较2000年下降7.5% 净营业利润现金比率=(4000-3600)/[620(1-30%)]=92.17%,较2000年下降30.83% 甲集团公司2001年收益质量,无论是来源的稳定可靠性还是现金的支持能力,较之2000年都比例下降,表明该集团公司存在着过度经营的倾向。要求该集团公司未来经营理财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追求销售额的增加,还必须对收益质量加以关注,提高营业利润,特别是主导业务利润的比重,并强化收现管理工作,提高收益的现金流入水平。 7.A公司意欲收购在业务及市场方面与其具有一定协同性的B企业54%的股权相关财务资料如下: B企业拥有5000万股普通股,1999年、2000年、2001年税前利润分别为2200万元、2300万元、2400万元,所得税率30%;A公司决定按B企业三年平均盈利水平对其作出价值评估评估方法选用市盈率法,并以A企业自身的市盈率15为参数 要求:计算B企业预计每股价值、企业价值总额及A公司预计需要支付的收购价款。 7.解: B企业近三年平均税前利润=(2200+2300+2400)/3=2300(万元) B企业近三年平均税后利润=2300×(1-30%)=1610(万元) 税后利润B企业近三年平均每股收益=普通股股数 =1610/5000=0.322(元/股) B企业每股价值=每股收益×市盈率 =0.322×15=4.83(元/股) B企业价值总额=4.83×5000=24150(万元) A公司收购B企业54%的股权,预计需要支付价款为: 24150×54%=13041(万元) 8.已知2000年、2001年A企业核心业务平均资产占用额分别为1000万元、1300万元;相应所实现的销售收入净额分别为6000万元、9000万元;相应的营业现金流入量分别为4800万元、6000万元;相应的营业现金净流量分别为1000万元(其中非付现营业成本为400万元)、1600万元(其中非付现营业成本为700万元) 假设2000年、2001年市场上同类业务的资产销售率平均水平分别为590%、640%,最好水平分别为630%、710% 要求:分别计算2000年、2001年A企业的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核心业务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核心业务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并作出简要评价。 8.解:2000年: 销售收入净额A企业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平均资产占用额 =6000/1000=600% 营业现金流入量A企业核心业务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销售收入净额 =4800/6000=80% 非付现营业成本A企业核心业务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营业现金净流量 =400/1000=40% 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行业平均水平=590% 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行业最好水平=630% 2001年: 销售收入净额A企业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平均资产占用额 =9000/1300=692.31% 营业现金流入量A企业核心业务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销售收入净额 =6000/9000=66.67% 非付现营业成本A企业核心业务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营业现金净流量 =700/1600=43.75% 行业平均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640% 行业最好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710% 较之2000年,A企业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A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营运效率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A企业存在着主要问题是收益质量大幅度下降,一方面表现在核心业务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由2000年度80%下降为2001年的66.67%,降幅达13.33%,较之核心业务资产销售率快速提高,A企业可能处于了一种过度经营的状态;另一方面表现为现金流量自身的结构质量在下降,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的比率由2000年的40%上升为2001年的43.75%,说明企业新增价值现金流量创造能力不足 。 9.已知某年度企业平均股权资本50000万元,市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0%,企业实际净资产收益率为28%。若剩余贡献分配比例以50%为起点较之市场或行业最好水平,经营者各项管理绩效考核指标的有效报酬影响权重合计为80%。 要求:(1)计算该年度剩余贡献总额以及经营者可望得到的知识资本报酬额。 (2)基于强化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效应,促进管理绩效长期持续增长角度,认为采取怎样的支付策略较为有利。 9.解:(1)2001年剩余贡献总额=50000×(28%—20%)=4000(万元) 2001年经营者可望得到的知识资本报酬额= 剩余税后利润总额×50%×各项指标报酬影响有效权重 =4000×50%×80%=1600(万元) (2)最为有利的是采取(股票)期权支付策略,其次是递延支付策略,特别是其中的递延股票支付策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101934dfe4733687e21aa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