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3—《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体裁: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二、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三、字词解释: 1.使:派遣,派出。2.谓:对...说。3.许:答应。4.虽然:即使(就是)这样。5.曰:说。6.终:始终。7.守:守护。8.欲:想。9.以:用。10.之:的。11.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12.许:可要,必须。13.易:交换。14.加惠:给予恩惠。加,给予。15.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16.弗:不。17.以:用。18.且:况且。19.而:但。21.以:凭借。2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故,所以。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23.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24.逆:违背。25.轻:轻视。26.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7.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若,像。是,这样。28.直:只,仅仅。29.谓:对…说。30.怫然:盛怒的样子。怫:盛怒;然:……的样子。31.伏尸:使尸体倒下,使动用法。32.流血:使血流,使动用法。33.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的是下文所说的“士”,即游说诸侯的策士。他们有胆识,有本事,但没有爵位,所以也称布衣。34.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跣:赤脚。抢,撞。徒,光着。35.庸夫:平庸无能的人。36.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37.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38.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39.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仓40.通“苍”,青色。4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于,从。42.若:如果。43.必:一定。44.怒:发怒。45.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46.是:这样。47.挺:拔。48.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49.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唐雎道歉。谢,道歉。50. 谕:通“喻”,明白,懂得。51. 以,凭借。52. 存,幸。53. 者,原因。54. 徒,只,仅仅。55. 以,因为。 四、原文及翻译: 【原】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君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原】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即使这样,但是(因)我是从先王手中继承来的封地,想终生守护着它,不敢交换!” 【原】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原】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译】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 【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况且秦国已灭掉了韩国、魏国,但安陵君(仅)凭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在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原】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唐雎回答说:“不是,不像你所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来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原】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译】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原】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译】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译】秦王说:“天子发怒,要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 【原】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译】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原】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原】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译】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译】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译】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译】(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个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倘若发怒,(则)倒下尸首两人,流血五步,(而)全国人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完)拔剑站起。 【原】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译】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哪里(严重)到这(地步)! 【原】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国却凭着五十里的国土存留(至今),只因为有您啊。” 五、人物形象: 唐雎:机智勇敢、有胆有识、临危不惧、爱国忠君、不卑不亢、勇于献身、大义凛然、不畏强暴、从容镇定;秦王:仗势欺人,外强中干,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贪得无厌的暴君。 六、教学建议: 一、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有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时,仍应以朗读为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只需要对个别词句略加点拨,其余由同学自主思考,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甚至可以让学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这段对话,以便加深理解。 二、引导学生从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三、在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品格。 四、《战国策》中的许多人物、事例,往往不合史实。如课文,唐雎是不可能带剑接近秦王的,并且一个使者是不可能如此同君主说话。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以给予解释。本文主要还是体会人物形象,不必过分认真计较史实。 七、其他人物: 专诸、要离、聂政补充资料 专诸,春秋时堂邑(今江苏六合县北)人。吴王诸樊的公子光欲谋杀王僚(光的堂兄弟),善待专诸。乘吴对楚用兵国内空虚之机,公子光设宴请王僚,使专诸刺杀他。王僚戒备极严,“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夹道排班站立着),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要离,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既杀王僚以自立为王,王僚之子庆忌逃往卫国。公子光使要离去刺杀他。要离诈负罪出奔,使吴戮其妻子,而见庆忌于卫。与之俱渡江,至吴地,乘庆忌不意刺杀之。要离后亦自杀。(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聂政,战国时韩国人。杀人避仇至齐,以屠为事。严仲子(韩国的大夫)与韩国相韩傀(一名侠累)有仇怨,严仲子恐被害而逃离韩国。得知聂政是个勇士,即以重金聘之。聂政以侍养老母为辞。其母死后,去见严仲子愿为他杀仇人。聂政独行仗剑至韩。韩傀方坐府上,戒卫森严,政直入,上阶刺杀傀,并击杀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暴尸于市,购问莫识。其姊闻而往哭之,后自杀于尸旁。时人称其姊为烈女。(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战国四公子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该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所以后人尊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1cf6acc08a1284ac850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