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教学时,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 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 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⑴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 辩论: 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4bee8d195f312b3169a5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