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研究 高校中,一部分贫困生长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帮扶层面,教育工作者要走入贫困生的内心深处,从源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将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相结合,通过物质帮扶、以情动人、集体关爱、心理疏导等方式让贫困生彻底摆脱了心理阴影,实现了自我的蜕变。 标签:贫困生 心理健康 帮扶 做好贫困生帮扶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大,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金额在增长,受助比例也在增加,各种社会助学金、校友捐赠也为贫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在贫困生中有仍然有一部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学生有着复杂的心理负担,已经给自身的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提升帮扶水平,从资助转向智助,已经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存在的心理状况 1.自卑心理 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变得敏感多疑, 为了不被周围同学看不起,经常掩藏自身实际情况,很少和同学谈及自己的家庭。他们总是把压力埋藏于内心深处,从而少了像其他同学那样的笑容和活力。有时候同学间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刺激到这部分同学的心灵深处,也就更加增加了他的自卑感。 2.文饰心理 一部分贫困生不敢正视自己的贫寒家境,认为周围的同学会看不起他们,所以这部分贫困生在校的种种行为和自身的条件并不相符,他们极力的掩饰和包装自己。在校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资质,却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校外打短工。他们私下里节衣缩食,却在一些同学集会、活动等场合出手大手大脚。这些反常的表现正体现了这部分贫困生心理上的虚弱,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极力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是一种由于过度自卑而引起的自欺欺人的文饰心理。 3.防备心理 为了向周围同学隐瞒家境,有些贫困学生很少和同学交流,对同学有着较强的防备心理,不能敞开心扉与人交往,因此他们和同学间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这也恰恰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部分学生和同学交流的少,反倒是与其他高校的学生及一些社会人士交流的较多,因此他们在集体中往往被视为另类。 4.焦虑心理 由于家庭的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使得这部分同学相比于其他同学更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加之这部分同学对于改变命运的期望更高,因此给自己的要求也会比较严。这样给自身的压力过重,更容易让这部分同学焦虑心理加重,经常伴随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状况。由于长期的焦虑状态无法得到有效缓解,这部分同学情绪低落,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随之降低,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因此患上抑郁症。 二、心理障碍的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方法 1.以情动人 针对有心理障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要能够走入学生内心。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和学生做朋友,切实的给予学生最急切的帮助。大学辅导员要能够通过真诚的沟通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有效的帮扶工作。通过不停的鼓励和引导,逐步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和纹饰心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重拾信心。 2.集体关爱 集体的力量能够让自我封闭的贫困生逐渐走出交际阴影,要在集体中给予这部分学生充分的关爱,帮助他们在集体中立足并融入集体。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到学生兴趣社团,在社团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鼓励其竞选学生骨干,充分发掘他们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等精神。通过社团活动和骨干任职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建立人际交往的信心。教育工作者要关注贫困学生在集体中的表现,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传授一些社团经验或做骨干的有效方法,让贫困学生认识到自己并不孤单。 3.完善资助形式 任何形式的贫困大学生资助都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和感情需要。不可将学生的情况曝光于学生群体之中,让其感觉到深深难为情,并给其心理带来较为深刻的负面影响。探索助学金评选的新方式方法,取代投票选举的程序,适当增加励志奖学金的评选人数,让受助学生 “有尊严”的拿到奖助学金。不组织大规模的资助仪式,不对受助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在贫困等级评定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感受,采用一些较为含蓄的方式方法,以免给贫困学生相对脆弱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4.强化心理干预 对于贫困生而言,往往伴随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的资助的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家庭经济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6aaeead3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