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阅读练习及答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6——17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①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释] 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这里泛指名贵的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教师版难点详细注释】 ⑴蜀僧濬(读jùn):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有人认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中的仲浚(读jùn)公。 ⑵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贵。 ⑶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峨眉县。 ⑷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挥手:这里指弹琴。 ⑸万壑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这句是说,听了蜀僧濬的琴声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⑹“客心”句:意思是说,听了蜀僧濬弹的美妙琴声,客中郁结的情怀,像经过流水洗了一样感到轻快。客:诗人自称。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句诗中的“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 ⑺余响:指琴的余音。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⑻“碧山”句:意思是说,因为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天就黑下来了。 ⑼秋云:秋天的云彩。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诗句大意翻译1】蜀僧濬怀抱着一张绿绮琴,从西面的峨眉峰上下山来。感谢他挥手为我弹奏一曲,像听到万山滚动松涛澎湃。我的心灵就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钟声响天外。不知不觉青山已披上暮色,高空中又布满了重重雾霭。 【诗句大意翻译2】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眉峰。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动作、姿态),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D.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解析】D项,赏析有两处不当。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17.诗中有一联与《琵琶行并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异曲同工,试找出来并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6分)①这一联是“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准确找出诗句1分)②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分析意境2分)③这两句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点出手法1分)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刻画出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侧面表现了琴声的魅力。(答“表明音乐感染力极强和蜀僧弹琴的技巧高超”也可。)(分析效果2分) 【解析】本题要先明确《琵琶行并序》中的这两句具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分析本诗中的哪一联与之相似。“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用船上人的反应和周围的环境从侧面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而本诗中第四联“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也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音乐的感染力极强、让听者沉醉,以致天不知不觉黑了下来都没注意到,从而突出弹者高超的演奏技巧。 【知识拓展】古诗词中描写音乐的方法主要有五种:①模拟音响法: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②以声写声法: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的声音。③以形写声法:即利用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难以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④想象联想法:借助于一些神奇怪异的传说和大胆夸张的想象来描写音乐。⑤侧面烘托法:即不对声音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 【诗歌内容整体串讲】 《听蜀僧濬弹琴》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表现音乐的诗作。此诗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首联写和尚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 【诗歌鉴赏】 ①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此联着墨不多,简短的十个字,却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好感、倾慕;另一方面也吐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②颔联三四两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写出了蜀僧弹琴的姿态。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诗人用“如听万壑松”来表现琴声激越的气势,凸显琴声的不同凡响,使人真切地体会到琴声的铿锵有力。 ③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让人听罢心旷神怡,意犹未尽。“客心洗流水”一句化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通过含蓄自然的抒写,既表现了琴声如流水般顺畅优美,又暗示出自己和琴师已经像知己一样,对音乐有着共同的感悟和体会。“余响入霜钟”写琴声渐渐飘向远方,最后和日暮时分的钟声产生共鸣,暗示天色已晚。 a.“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借它,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b.下面一句“余响入霜钟”也是用了典的。“霜钟”关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余响入霜钟”也是如此。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 ④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环顾四周,发现青山不知何时开始已被一层暮色笼罩,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密布满天。不曾想时间真是飞逝啊!此联不仅写出琴师技艺的高超,让听琴人忘记了时间,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旷达悠远、韵味无穷的意境。 ⑤在整首诗中,诗人只用“万壑松”来形容琴声的铿锵有力,除此之外,没有花费更多的笔墨来描摹琴声。他将大量的笔墨落于“听者听琴的感受”以及“听者与琴师感情的交流”上。诗人落笔一气呵成。全诗行云流水,通畅明朗。律诗讲究音律、对仗,形式严格,但诗人的这首五律却是清新、明快、自然,好像没费一点力气。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远胜过雕琢,更能打动人心。 (三)名篇名句描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听蜀僧濬弹琴》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这个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用典这种手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常常被用来含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曹操《短歌行》中用《诗经》中的“① 青青子衿 ,② 悠悠我心 ”,表达对人才的思慕与渴望。 (2)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③ 千呼万唤始出来 ,④ 犹抱琵琶半遮面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⑤ 江山如画 ,⑥ 一时多少豪杰 ”两句,收束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a3033f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