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作家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门作家 宋代文化繁荣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文人集团、文学流派的大量涌现。唐代诗歌登峰造极,却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自觉的创作流派。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为文人集团和文学流派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北宋中后期的文坛上,苏轼继欧阳修之后主盟文坛,由于他的横溢才华的影响和乐于提携后学,在他的周围和身后团聚了众多的问学者与崇拜者,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后人把有缘亲自问学请谊于苏轼,或受到苏轼推荐提携与直接影响的一批文人学士,归之为苏轼门人,当时即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称。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 其他作家:贺铸、李之仪、唐庚、张舜民、毛滂、 孙文仲、孔武仲、孔平仲等 苏门文人集团骨干力量的形成 由于苏轼过人的文学才华,性格通脱平易,加之他在欧阳修过世之后自觉承担起领导文坛振兴文运的责任,因此成名后有不少仰慕求学之士纷至其门,希望得到他的提携或指点。这一过程至少可以追溯到苏轼任职官告院时。苏门四学士都出苏轼门下,最先将此四人并称加以宣传即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答李昭玘书》)。另,苏门四学士又和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学士。 据邵祖寿《张文潜先生年谱》载,神宗熙宁三年(1070)张耒十七岁,是年“游学于陈,苏辙深爱之,因得从轼游”。所谓“从轼游”,就是有了直接向苏轼请谊问学的机会,形成一种形同师生的关系与情谊。张耒来虽然最早受知于苏辙,但他后来与苏轼的关系更密切,是在文风方面最接近于苏轼的一位苏门文士。 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后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晃补之投诗来渴,其诗云: “读公栖鸦诗,岁月伤碗晚。公何不念世,蜡屐行避远。羁鸟翔别林,归云抱孤嗦。我才不及古, 叹息襟袖满”。(晃补之《次韵苏公和南新道中作》)表露出希望在文学上得到苏轼指导的愿望。诗中自叹如“羁鸟翔别林,归云抱孤嵘”的孤独无助之感,以及自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提高自身的文学才能,都在于清楚地向苏轼表明,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导与帮助。苏轼答诗中有“不见苦吟人,清蹲为谁满”(《新城陈氏园,次晃补之韵》)之句,表示对晃补之刻苦创作的欣赏,愿意与之把酒论文。这一次会面,对晃氏而言,因为苏轼的接纳并赠答其诗而为士林所知。《宋史·文苑传》:“晃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粹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渴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咸淳临安志》载:“晃端友,熙宁中为新城令。其子补之随侍官所。东坡行县,以文来渴,遂知之。”这两则史料,一则说晃补之因苏轼的叹赏称誉而知名于天下;一则说苏轼见了晃氏的文章,大加叹赏之后,遂以同行知己遇之。此事对于苏轼而言也意义重大。首先表明他的文学才能在士林中得到公认,才有年轻士子慕名来渴。其次证明他对士人的评价具有相当分量,一言而为天下知,这就是所谓“名人效应”,说明他在文坛的地位日益重要。再次恐怕也为他后来领导文坛和壮大苏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如果没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士人来推动一代文学事业,是不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他后来一直热心于提携后学,并以振兴一代文运为己任,绝不是偶然之举。其后随着苏轼宦迹南北,和他在文学上、政治上的进一步发展,他的名声与地位,或者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如在文学、学术和为人方面),或者由于政敌的蓄意迫害,越来越获得文人士夫的尊敬,越来越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由此,追随或问学其门的人也越来越多,“苏门”的说法便逐渐形成了。 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知州任,黄庭坚自京作书投苏轼,并献古风二首。苏轼读后对黄氏称道不置,谓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疏阔者,亦莫得而友也。”(苏轼《与黄庭坚尺赎五首》其一)苏轼从黄庭坚的诗文中读懂了其为人,可谓未见其面,先得其心,算得上是古人所说的神交了。而黄庭坚方面,千里迢迢投书献诗,“执礼甚恭,如见所畏者”(同前),是完全执后学之礼开始与苏轼交往的。对于黄庭坚这位人品非凡、文才拔萃的投师者,苏轼表现出极大的欣慰与热忱,他不仅在书简中对黄氏为人作了高度评价,还在《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二首》其一中,把黄庭坚引为与自己同调的真君子,而对排挤他的小人们进行了讽刺。其诗云:嘉谷卧风雨,稚芬登我场。陈前漫方丈,玉食惨无光。大哉天宇间,美恶更臭香。君看五六月,飞坟殷回廊。兹时不少假,俯仰霜叶黄。期君蟠桃枝,千岁终一尝。顾我如苦李,全生依路旁。纷纷不足恨,悄悄徒自伤。据后来苏轼在“乌台诗案”中的自供,诗的寄意是:“云‘嘉谷卧风雨’至‘玉食惨无光’,以讥今之 小人胜君子,如粮芳之夺嘉谷。又云‘大哉天宇间’至‘悄悄徒自伤’,意言君子小人进退有时,如 夏月之蚊蛇纵横,至秋自息,比黄庭坚于蟠桃,进必迟;自比苦李,以无用全生。又取‘优心悄悄, 温于群小’,以讥讽当今进用之人,皆小人也。”(《乌台诗话》)尚未亲见本人,就在诗中推心置腹 地谈论当时政治,并抒发自己的满腹牢骚,既可见出苏轼为人的坦率,胸无城府,更表明他从一 开始就把黄庭坚视为自己的同道之人与之交心。 就在与黄庭坚交往的这一年,秦观上京应试路过徐州,造访苏轼,临别有((别子瞻学士》诗。诗中尽情表达了对苏轼的仰慕崇敬之情。诗云: 人生异趣各有求,系风捕影只怀忧。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徐州英伟非人力,世有高名搜区域。珠树三株拒可攀,玉海千寻真莫测。 一时秋风动远情,便忆妒鱼方洞庭。芝兰不独庭中秀,松柏仍当雪后青。 故人持节过乡县,教以东来偿所愿。天上旗麟昔漫闻,河东耸梵今才见。 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已南能几人?八搏学士风标远,五马使君恩意新。 黄尘冥冥日月换,中有盈虚亦何算。据龟食蛤暂相从,请结后期游汗漫。 此诗恐怕要算在当时对苏轼称道最力,评价最高的了。特别是“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二句,成为千古名句,也成为文人交友的千古佳话。在全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秦观对苏轼的向往之情,并表达了终身追随的决心。自此,秦观的荣辱休戚,就一直与苏轼的进退浮沉相联系,最终因是苏轼门生而远贬岭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许这是比“万户侯”更宝贵的东西。至元丰元年,后来有名的“苏门四学士”已经全部跟苏轼建立起了师生加文友的关系,“苏 门”的构架初步形成。 《宋史·文苑传》云:伙黄庭坚)与张末、晃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虽然四人成为齐聚馆阁的学士是哲宗元佑初的事,但至此时,已经很明确地确定了苏门的师生关系。显然,作为一时才隽的张、晃、秦、黄投于苏轼门下,对天下文士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不仅直接有利于发展壮大苏门,聚集更多的人来创造一代文学的特色与辉煌,而且更有利于树立苏轼在文坛的领导地位,扩大其号令整个文坛的影响。故苏轼对于自己最早发现并结识这四人深感自豪,认为这是一生中最成功、最快乐的事之一。他在《答李昭正书》中说:“轼……每念处世困穷,所向辄值墙谷,无一遂者。独于文人胜出,多获所欲,如黄庭坚鲁直、晃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末文潜之流,皆世所未知,而轼独先知之,……岂造物者专欲以此乐见厚耶!”后来的文学史事实证明,正是一大批齐聚苏门的文人才士的共同努力,才使得宋代文学在北宋中后期真正形成自己的时代特色,并且出现了整个文坛的全面繁荣,不仅名家辈出,佳作如林,而且诗、文、词、书、画等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与此同时,该时期提出由于苏轼过人的文学才华,性格通脱平易,加之他在欧阳修过世之后自觉承担起领导文坛振兴文运的责任,因此成名后有不少仰慕求学之士纷至其门,希望得到他的提携或指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c1478577232f60dccca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