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铃 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播放音乐 赵薇的《离别》 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听录音并正音 六.学生齐声朗读 七.分析词 (一)整体感知 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 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 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三)拓展 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 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八..艺术特色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铺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e13c5316fc700aba68fc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