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科创编 2021.02.05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时间:2021.02.05 创作:欧阳科 安边镇学区 樊富梅 特别认同这样一句话,“读懂一个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是的,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时代的特征,也是历史财富继承。秦以前,有上古歌谣、谚语;屈原时期,最出彩的当以赋;东汉时期,民间歌谣异常活跃;而在唐宋时期,文学上最有名的便是唐诗宋词。 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先生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的录音整理《唐宋词十七讲》深受感动。之所以叫叶嘉莹女士为先生是源于对她的尊敬与敬佩。这份感动来自于不同诗人的不同命运;来自于诗人笔下那些古香古色的诗词作品;来自于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以及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 忙碌的工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只顾往前走,不知道停下来细细品味诗词带给我们的美好。一天工作下来,夜深人静时候翻开书,去用心体会《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先生言传身教的魅力,去体会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去体会欧阳修的“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的乐观心态,抓住人生的美好,及时行乐;也去体会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万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诗的王国,不是每个人都会写诗,但是诗意却是属于每个人的。诗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天才一般的诗人写出的诗词让人感同身受,他们名垂青史,而在他们的身后更是热闹非凡。因为时移世易,诗心不改,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晋朝人读诗的方式是兰亭集会,清朝人读诗欧阳科创编 2021.02.05 欧阳科创编 2021.02.05 的方式是凉亭戏鸟,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今人读诗是吟诵感悟。 我总会有这样的感受,在生命中的每个时刻,偶然读到的一句诗会让我似曾相识,泪流满面。有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这是因为诗人所写的正是我想表达的。这种感受促使人走进诗人的世界与他进行隔空对话,共同畅谈去分享彼此生活中的喜与怒。 几年前大热的《甄嬛传》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大力追捧,除了华丽的服饰,演员精湛的演技之外,剧中大量的古诗词对白以及插曲也是受追捧的原因之一。“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双双金鹧鸪。生动的唱出了安陵容受尽皇上冷落的凄凉心境。温庭筠在这首词中把女子孤独寂寞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温庭筠也把词中感官的形象美发挥到了极致。还有在剧中温实初向甄嬛表明心意,送玉壶所引用的诗正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昌龄的那首《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结合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去体会这些诗中的字词,妙哉妙哉!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决定了一他的生活品味。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境界。而一个注重内在修养的人,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能严格约束自己。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这种灵透会给我们自身的美添砖加瓦。说到真正的美,那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是一种凝结了智慧与才情的人格之美,诗意和美的音韵,有美的意境,如春风化雨而不绝,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这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召,同时也是人们蓄意多时的诗心回归。 读诗也让我明白了:慢,是一种节奏,在物欲横流的当代,很多人在一些所谓的知识的海洋里迷失了自我。读诗词可以让我们改变这些状况,诗词是传统文化给予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最好的礼物。它是汉语最美好的精粹,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我们应该传承些什么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文化;“大庇天下欧阳科创编 2021.02.05 欧阳科创编 2021.02.05 寒士俱欢颜”是文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文化。在看得见的传统文化之外,诗词的贡献也在于:是静水深流的想象力,是一往无前的无畏之心。 许巍的歌词中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很远,诗却很近。 时间:2021.02.05 欧阳科创编 2021.02.05 创作:欧阳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fdfb97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