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_《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 去年,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就被先生“兴发感动”的讲词方式所吸引。今年,读她的《人间词话七讲》,又一次跟随先生进入诗词的世界里,真的是“沉醉不知归路了。” 《人间词话七讲》是叶嘉莹以晚清著名词评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的一些重要条目为纲,来讲述词的发展历史及重要特质。在这本书里,她以王国维词话的条目为起点,撷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人的词作,结合词作者的经历,对词的解读深刻、透彻、易懂。 叶嘉莹从小接受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她还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成年后,到国外教书,又接触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这样贯通中西的深厚文学修养,让她的诗词解读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还有一种理论的深度。所以,她的讲述,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王国维是晚清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的理论作品。他言说的方式,具有时代的特征:即注重观点的阐述,而缺乏严谨的论证。而王国维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深受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思想的影响,所以,解读他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叶嘉莹巧妙地把王国维词话中的核心条目进行分类,选其中最重要的为出发点进行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她又回溯到中国诗词的“圣地”——《诗经》《离骚》,从中找出读者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诗词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然后她又把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作为线,串起了词的发展脉络。 叶嘉莹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选取的词话条目主要涉及“境界”、“词的特质”以及对唐五代、宋时期几位重要词人作品的评定。 “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但他并没有用非常准确的语言来解释“境界” 的含义。叶嘉莹拈出了书中讲“境界”的相关九条词话,给读者介绍了构成词“境界” 的主要因素,虽然她也没有给出准确的概念(因为无法正确揣摩出王国维的原意),但读者结合着她介绍的词,对“境界”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 关于词的特质,叶先生主要介绍了“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等方面。对于第一点,叶嘉莹先生用了晚清词人陈曾寿的一首《浣溪沙》 来阐释词相比诗能写出人复杂幽微心情的特殊功能。 对于词的“雅郑”,叶嘉莹将欧阳炯《南乡子》、薛昭蕴《浣溪沙》、欧阳修《蝶恋花》三首同样是写美女和爱情的词进行比较,虽然选材一样,但三首词在格调上确实不在同样的层次。善用对比,也是叶先生能将词将得明白通晓的原因之一,而做到这一步,就得益于她丰厚的学养。 而对于作为消遣的“小词”到底有没有词人特别的蕴藉这个问题,叶嘉莹在整本书中一直都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陈述。而她的陈述是从一个极小的点开始的:眉。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有“懒起画峨眉”的句子,而王国维说温庭筠的词没有寄托,只是“句秀”而已。但叶嘉莹不同意这种观点,她从《离骚》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中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双重性别”的言说方式,解读出了温庭筠的言外之意。这种不盲从,敢于批判,是得益于她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教给了读者一种读书的方法,教给了学者们一种治学的态度。 虽然整个讲座是以王国维的词话条目为纲,但叶嘉莹并没有拘泥于词条本身,她围绕着这些条目,追溯梳理词在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从唐五代的“歌词之词”到李后主始的“诗化之词” ,再到柳永开始“赋化之词” ,词的发展是有明显的轨迹可寻的。 而词的言说方式不一样,我们解读的方式就要不一样。所以,对于一些词人的评定,不能凭一已之好,而要读懂他的言说方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词人和他的作品,才能给词人和他的作品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所以,王国维给一些词人的评语,叶嘉莹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因为她比王国维找到了更多解读词人作品的途径,所以,她的一些意见更客观,也更公正一些。 因为喜欢读叶先生的书,所以也从网络上了解了她的一些经历,真正让人感慨不已。她是一个真的经历过大苦难的人:幼年丧母,尊父命成婚。后随夫到台湾,经历了时局的动荡,丈夫曾身陷囹圄。后在国外教书,需要承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还要重新学习语言。其间经历的艰难坎坷岂能尽述?更不幸的是又经历了大女儿女婿车祸离世的痛苦。就是在这样的人生中,她找到了一生的挚爱——诗词。 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应该让她忘却了人生的许多痛苦吧。所以,即便八十多岁了,她还一直奔波于加拿大和中国,只是为了传统文化能后继有人。这样的治学态度,能不让人敬仰! 所以,叶嘉莹先生本身就是一首诗,用行动言说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d84a7f9bf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