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模作文情况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60分)参考2012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013年一模作文批阅情况汇总 一 关于审题 2013年青岛市一模考试作文是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指向性比较明确,只要读懂了材料,分析“风能吹走白纸却吹不走蝴蝶”的原因,明确“白纸”和“蝴蝶”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生命”“是否有思想”,就可以确定出文章的最佳立意为“让生命更加厚重”或者要“做有思想的人”。 本次作文在审题上重在指导学生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更要学会抓住材料中的重点词句,从此入手,体会其深刻寓意和命题人的情感倾向。 问题: 1.有些作文审题不到位,重点对象把握不准,或者在审题时加入了许多与材料无关的联想,导致观点不同程度偏离题意,例如“做人要低调”“智慧赢的人生”“人要正确定位自己”“活着,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人各有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还有一部分作文的立意完全脱离材料,另起炉灶,思路之奇令人瞠目,如“金钱不是万能的”。 2.不少作文不会引述材料,表现大致如下:一种是完全撇开材料,一种是完全照抄材料,一种是只在开头或者结尾稍微点点,“聊表寸心” 3.很多作文通篇没有明确的观点。 二 关于论据 整体上看大部分的学校都在作文素材上做了一些准备,呈现出论据多样化、新颖化、时代化的可喜变化,论据集中在“司马迁、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身上的现象有了较大改观,很多优秀作文关注了教材中的人物和情节,并阐发了个性化的深入思考。 但在考场作文中仍然出现如下一些问题: 1.论据堆砌,只是叙写举例,没有剖析,没有小结,削弱了议论的深度。这是作文中存在的痼疾。 2.论据不准确,胡编乱造,张冠李戴。特别体现在引用名言上,有的名言一眼就能看出是学生杜撰,该如何积累名言应予以重视。 3.论据不典型,例如一篇作文的观点是“微弱的生命也有伟大之处”,例子举的是“李白”“毛泽东”等,他们也能算是微弱的生命么?。 4.不会分析论据 缺少准确严谨的分析,有的分析就像是标签,拽过观点,一贴了事。 5.论据叙例方式僵化 有相当数量的作文在举例子时喜欢卖关子,如还记得在北海边牧羊的他么?一连几个排比,称呼多用“你”或“他”,最后说,他(你)就是„„ 6.在论据积累上能看得出各学校的差距比较大,有的学校明显缺乏指导,需加以重视。 三 关于体裁 1.从作文文体上看,本次作文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大部分同学在本次作文中选择了写议论文,记叙文很少,写得好的记叙文更是少到几乎没有的地步。 2、其他文体:诸如小说、散文、书信体和日记体。数量不多。在内容上多是讲述求学辛苦经历或者是诉说情感危机,真则真矣,却缺乏新意。还有的是模仿家长的角度给儿女写一封信,真实度明显不足。 四 关于结构 1.论证缺乏层次 许多文章就只有一个层次,主论点下几个单薄的事例,模式化明显。不会分层递进论述,没有分论点;不会设置关键句,总结句,不会扣题,更谈不上揭示的深刻内涵。总之,不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控行文思路。 2.有一些作文形式上有分论点,实际上却是分条不分家。例如样卷中的拼搏篇。 3.没有过渡意识,更遑论照应 这个现象比较普遍,仍然是一段一个事例,开头就是人名。 4.没有重视题目在全文中的作用 有的作文甚至题目是病句,如“克服逆境,成就人生”,有的题目令人费解,“为了忘却的奋斗” 五 关于语言 1片面追求华丽辞藻,其实空洞无物。譬如有的文章开头用排比句,貌似很有气势和文采,仔细阅读,很不扣题。 2.叙例时啰嗦不清,占了大量篇幅,甚至导致文体不明。 3句子表达含混朦胧,说不到中心论点上。 六, 关于卷面 比较以前有长足进步,遒劲有力、清晰娟秀或是工工整整的优秀卷面很多。但字迹、乱涂乱抹的现象依旧存在,这是影响整体分数的一个原因。 1 字迹带体 2 书写认真 3 清楚字迹略小 4 潦草混乱 七 作文中的几种硬伤: 1.作文标题过于含蓄隐晦,不知所云。如《望》《洗衣机》;或者是易于产生歧义,如 《忽视比看见重要》《我不等于我》《做自己的自己》《让自己装满自己》之类。 2 有学生作文忘记写题目。 3 在文中泄私愤、发牢骚之类。 4.行文中,标点符号(主要是逗号、句号)出现在第一格。 5.卷面混乱,书写潦草。这类现象较严重。 6 题记,议论文中不应该出现,一般是用记叙、抒情类的文章中。 7 行文中无意流露出有明显的区域信息。 8 存在错别字,甚至是出现在标题中。 9 时间安排不当,没有结尾或是来不及写完。 八 几点建议: 1 继续强调卷面书写。 2供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反复出现的关键词。 3写小说、记叙文,要注意点题。刻意及早点题或是不经意地处处点题,或是在结尾处一定要卒彰显志。 4积累较为新颖的、有时代气息的写作素材。 5 从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学会同一素材的多角度使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4809b2f121dd36a32d82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