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枫桥夜泊》是因为落第而作的吗 作者:高 勇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1期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张继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的图景:夜半霜气寒冷,月亮西沉,耳听乌鸦几声惊叫,眼前是江岸边的丹枫和水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愁绪多端久久无眠。而寒山寺钟声又远远传来,叩起了旅人的心扉。这钟声穿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悠远的空间里荡漾,我们也曾经被诗人的愁绪所感染,钟声也曾撞击在我们的心坎上。我们自小就背熟了《枫桥夜泊》,但从未想过,张继愁从何来?为何要作《枫桥夜泊》? 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选入人教版初语第五册),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张继落榜了,于是买舟东下,来到了苏州。在一个无眠的夜晚,诗人愁结丛生,在寒山寺的钟声里写下了《枫桥夜泊》。作者赞道:“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原来张继是因为落第而愁肠满怀,是因为落第而写下《枫桥夜泊》的。《不朽的失眠》是一篇小说,因此作者驰骋着他的想象能力,让诗人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染上些传奇的色彩,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不少人却因为这篇小说而误信了这种说法,因此不得不分辨一下,张继确实是因为落第而作《枫桥夜泊》的吗? 在新旧《唐书》中张继均无传,仅《新唐书》卷60《艺文志》中录有其诗一卷,下注云:“字懿孙,襄州人。”有关张继的生平资料,在《唐才子传》和《唐诗纪事》中有一鳞半爪的记录。按《唐才子传》记录张继是襄州人,成年后始出游齐鲁、洛阳等地。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中进士,及第前的行迹未能有确定的系年。因此张继在中进士之前是否有过落第的经历,无从考证。 那么张继是何时来苏州的,就变得非常关键了,如果在天宝十二年之前,那么作者的想象也未始不能成立。但是根据当代学者傅璇琮的考证(参考其著《张继考》),张继是在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来到会稽、越中一带的。在这期间他写下诗《会稽郡楼雪霁》《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题严陵钓台》可为凭证。至德年间张继之所以会来到会稽越中一带,这和北方的安史之乱有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玄宗在仓皇间逃出长安南幸蜀中,将帝位传给了肃宗。北方大部分地区由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张继为躲避战祸,由北方躲避到相对安定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唐代的苏州在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与会稽越中地区同属江南道,在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属浙江西道。因此在避难期间,张继游历到苏州当是可信之事实。 张继除了《枫桥夜泊》一诗之外,在苏州还留下诗《阊门即事》可为佐证。诗云:“耕夫召幕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此诗张继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2年),反映的是苏州遭受战乱后破败的景象。整个安史之乱虽然没有祸及苏州,但在上元元年的冬天,苏州却同样惨遭屠戮。据《新唐书卷六·本纪六·肃宗代宗》记载:(上元元年)十一月甲午,扬州长史刘展反,陷润州。丙申,陷升州。壬子,李峘、淮南节度使邓景山及刘展战于淮上,败绩。这年冬天,扬州长史刘展叛乱,攻陷今天的扬州、镇江等地,并派部将张景超攻陷苏州,唐朝的平卢军在收复苏州时,又“大掠十余日”,致使名城苏州一片萧条,生民罹难。所谓“春草青青万顷田”、“清明几处有新烟”,让我们看到的是战乱过后农民应征入伍、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只能大量荒芜的景象。 因此,就《阊门即事》所反映的内容来看,《枫桥夜泊》中诗人的“愁眠”当是由眼前的战乱之景所引起的。天宝十四年产生的安史之乱已经有7年了,两京(长安和洛阳)虽然已经光复,安禄山、安庆绪以及史思明也都死于内乱,但史朝义依然手握重兵盘踞在中原。唐朝军队的戡乱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个中原大地何时才能干戈平息,却仍然是迷雾一团。诗人张继离开长安离开家乡已经有五六年了,面对遭兵燹后残破的苏州城,自然想起了仍在兵祸中的故土,凄清的夜晚凉意陡生,诗人久久未能成眠,而在空旷寂寥的夜半时分又传来寒山寺的钟声,诗人的思乡之情当油然而生。羁旅的愁绪、家乡的思念使诗人写下了《枫桥夜泊》,这应该和落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5d00494b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