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化”破解“三难” 摘要:“四化”教学不仅是教的方法,更是学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四化”学法便可懂得如何高效学习,变得聪明,受用终生。 关键词:“四化” 教学策略 高效教与学 学生的学习怕“三难”:一怕难理解,二怕难识记,三怕难记住(巩固)。难理解表现为太抽象;难识记表现为多而难识记、乱而难识记;难记住表现为多而易忘、乱而易忘、孤立而易忘。 破解了“三难”,化难为易,达到第一种类型的学习——记得快、忘得慢,自然是高效的学习。达不到第一种,达到第三种学习“记得慢,忘得慢”,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也终将获得最大发展。 教学中,教师教要找出化难为易的方法,学生学也要学到化难为易的方法。 我采用了“四化”破解“三难”。 破解难理解的策略:化抽象为形象;破解难识记的策略:化多为少,化乱为清;破解难记住的策略:化多为少,化乱为清,化零为整。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的——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一、化多为少 教学时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有些知识多而杂乱,难以识记但又不得不记。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师生共同设法化多为少,从而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学习、高效学习。如教学生记忆地理内容亚欧分界线时,我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化难为易的办法。亚欧分界线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这些名词孤零零既难记住又易遗忘,尤其是附近的里海、黑海、死海极易混淆,难记而易忘。我们把这个分界线简化为“乌乌里大黑土”,结果学生几秒钟就记住了,几天后再巩固一次,想忘记都难了。 二、化乱为清 有些知识不仅容量大,而且杂乱无章,难识记、易遗忘、易混淆。对这样的知识必须设法变难记为易记、变混乱为清晰、变易忘为难忘。初一生物关于木本植物茎的输导功能的内容就是这样,筛管在哪里,导管在哪里,什么运输水分,什么运输有机养分,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搞混。课题组老师整理了知识体系图解并编了这样一句口诀:“输水上导木,输养下筛皮”。意思是:木质部的导管向上运输水分,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养料。记住了口诀想混淆都难了。 三、化零为整 很多知识之所以记不住是学生没有或不能把知识系统化,进行整体认识,如同瞎子摸象;还有些知识本来就零碎、孤立,难以识记,难以保持。破解的方法是在脑子里钉一颗钉子(找到已有的知识点)作为支持,在钉子上挂上知识的链子,在回忆的时候很快找出这颗钉子,然后顺着钉子找到链子,再沿着链子找到每一颗珠子,这就是心理学讲的编码记忆。例如记忆历史年代事件,我就采用了这种办法。1911年辛亥革命学生都知道,这就是记忆中的钉子——很牢固。在这颗钉子上挂一条链子:以后每隔两年一件大事:1913年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1915年孙中山领导护国运动——1917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共产党成立——1923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运动——1927年国共分裂、“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29年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1931年“9.18”事变……学生掌握了通过归纳寻找规律化零为整的方法,学什么知识都能持久高效,变得聪明了。 四、化抽象为形象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一定要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方法。实物教具、挂图、视频、图表、图解都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好方法,采用什么方法要看实际情况选用最佳方案。初一《生物》尿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难点,我们绘制了形象图解,既易理解,又易记忆和保持,学生立刻豁然开朗,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图: 对很多学生来说,最初都习惯于以前的学习方法,不愿意花功夫寻找“四化”的方法,总以为与其花大量时间研究化难为易的方法,还不如直接死记硬背来得快、效率高。事实确实如此,寻找一个好方法往往要花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而一个问题直接去记忆可能只需花几分钟。但这是短期效应,放长远看,通过“四化”学习法获得的知识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忘;同时运用能力也大大提高,这种效果恐怕比直接识记提高了几十甚至几百倍。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则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大大提高,受用终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7fa25083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