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金陵怀古

时间:2022-04-14 15:15: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设计说明]

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突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和经验。在诗歌教学当中,把握好语言品味这个着力点,以诵读为纽带,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受到文化熏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熟读诗歌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鉴赏诗歌。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金陵文化” 课堂导入:2分钟)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灵魂深处。唐诗过后是宋词,在北宋词坛正侧重于描写男女恋情与伤离念远这一类题材之际,一些有学识、有抱负的士人,把国家兴亡这一重大题材带进词的创作领域,他们一旦登高望远,凭吊古迹,便常常兴起满怀愁绪。那愁绪又往往不是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感叹家国之忧患,古今之兴亡„„这种种思绪,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随而成就了名篇佳作,流传千古,经久长新。

▲请学生谈对诗题的理解? 二、1、赏析上片(10分钟) ●①女生读上片,齐读下片。(正字音、读出节凑) 自读上片,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说明同学们阅读和体悟细心、深刻,教师引导归类,我们一起鉴赏解决这些问题。 ●师生探讨研究上片的意象——意境——情感? 教学精彩片断(一)

师问:如果我们要整体把握上片,应抓住那些短语语或句子?为什么?(词的上片由哪一个词领起?哪一个词作结?)登临送目---- --画图难足

师问:概括地说“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写景。 师问:“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彩舟、星河(长江)、白鹭。(多媒体展示)

“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秀丽的山河图) 预设1“似乎有冷清的感觉” 点拨:“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同学们也受了感染,有‘晚秋、残阳、西风’一定有这种凄冷的感觉吗?---------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闲适怡然刘禹锡也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预设2:心旷神怡-----你能把你的想象给大家描绘一下吗?

预设3: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再现画面(多媒体展示)美不美?词人怎样概括这种美的? ?想象一下夜晚呢?“征帆去棹”“酒旗”“彩舟”?(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繁华热闹)画面难以表现的“听到了什么?”

[说明]:引导学生透视画面,体悟“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画面背后的诗人的真意。

(二)鉴赏诗词一定要注意点面结合,防止流于肤浅空洞。之所以景美,还有一个原因,炼字。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三)我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不要看书,请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图示背诵。 登临送目----故国秋景---画图难足 师问:“在如此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感觉呢?” 哪位同学外出旅游过?到过那些地方感受如何?

点拨: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思想高度,面对同样的美景感受是不同的。故国,不仅是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人文景观。故国,浓缩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此人,此心情,此地,此景,又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背景)了解王安石。(生)背景:1067年,宋神宗即位时,国力凋敝,民不聊生,可皇族和官僚地主们却穷奢极欲,挥金如土,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在国难当头之时,身为宰相的王安石,不图官禄名位,勇敢地举起改革的大旗,农民大受其益,兵力逐渐强盛,国家起死回生,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它却触动了封建官僚阶层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被扼杀了。他在《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改革受挫壮志未酬的愤恨同时也坚定了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改革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王安石是从关注民饥民生开始改革的。王安石是提着乌纱帽搞改革的。他看名利淡如水,视改革重如山,几经贬谪,仍然矢志不渝。王安石是封建社会里惟一不愿做轿子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司马光、苏轼曾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改革,但都终被王安石的人格力量所折服。苏轼著文大加赞颂,政敌司马光亲手为其书写墓志铭,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明确:繁华竞逐 有这种美丽的景色联想到昔日的繁华竞逐亡国(相似联想) {说明}:在恰当的时机出示背景材料,才能达到其最佳效果。 2、互动交流、赏析下片(15分钟)

朗读品味下片:读出信息,读出感情,读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

①词的上下片是怎样过渡的? 过片“念往昔、繁华竞逐”,紧扣上片对六朝金粉十里秦淮的描写而来,“画图难足”是极言其美,用明写;夜幕掩盖下的享乐生活,暗寓其中;到这里用“繁华竞逐”一语挑破,谓南朝统治者穷奢极侈,酒色无度。“极尽繁华”让人“念往昔”;如此美景应珍之,惜之)

②“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阿房宫赋》哪一个句子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③作者意在讽刺商女吗?那是谁?一味追逐奢华享乐的朝中权臣。“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④“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怎样理解?

“寒烟衰草凝绿”寒烟、水、潭,虚写,凄凉,衰败,没有生命力。深秋了还凝结着伤心的碧色,如人在发呆失神。

[说明]:以读悟语(语言文字),以读悟情(思想感情),前者是基础。“读出问题”是读诗的最高境界,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此基础上,相机教学。 ●试背念往昔繁华竞逐---悲恨相续----漫嗟荣辱 三.拓展、探究、比较(8分钟)

问题设计:王安石这种“吸取历史的教训,通过改革,避免重蹈覆辙。”的深沉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体会得更加深刻。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别?大家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由讨论,再起来回答。 点拨:“两首词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我们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主流,对中国文人,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老师而言,老师认同道家那种对人个体发展的关照。但同时,老师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的精神。而在今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而言,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多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与时代同行,为百姓放歌! 四、个性化解读——撰写鉴赏文章(8分钟)

设计:学习了诗歌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①学生写鉴赏文章150字左右。 ②写作指导:

1.▲赏析字、词、句 ▲▲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读后感 2.言之有物 .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


[说明]:这是鉴赏古典诗词质的飞跃,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说,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其意境的挖掘等层面上,而是对作品能烂熟于心,将作品的意境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独特的角度、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出来。其突出表现在于完成对鉴赏文章的撰写。 五、结束语(2分钟) 往事越千年。

六朝的金粉和风流,给金陵抹上了最绚丽的色彩。然而,随着一个时代的坍塌,金陵的神话,乃至金陵六朝帝王都的神话盛极而衰。六朝的古迹,繁华的往昔被摧毁得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断垣残瓦,满目疮痍。只有淮水仍在,也只是流淌着一片凄凉。 然而,就是这样一片废墟

李白,崔颢,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韦庄——唐朝最伟大的几位诗人,都来了。 周邦彦,朱敦儒,王安石----。宋元最有名的几位词人,也来了。

文学史就在这一刻记住了金陵。从这一刻起,后世所有的文人,学者,官吏,学生,百姓,只要他或她面对文学就无法逃开金陵的名字。金陵带着历史深沉的气味,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中华文化的肌肤之中,融入到它的血液里面,再也分不开了。

金陵怀古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专门的课题,中国文化的一个奇观。最后齐诵《桂枝香 金陵怀古》

[说明]诗歌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读出问题,师生探讨交流,课堂富于变化、生成的特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善于捕捉有效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的错误信息,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且不可忽视教师“导”的作用,学生阅读文本遇到障碍的、理解问题不够深入时,都需要教师的相机点拨和诱导。 补充材料:

“黍离”一词 ,最早出自《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42c4061eb91a37f1115c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