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与近代中国社会研究评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黎元洪与近代中国社会研究评述 革命百年,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得纪念活动.南开大学举办得“黎元洪与近代中国社会”高端论坛,就为重新认识黎元洪、深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研究创建了一个崭新得学术讨论和交流平台.通过参与此次高端论坛,笔者深受启发,相信包容多元、注重比较得历史观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中国社会转型得认知. 辛亥革命牵涉得人物、群体众多,领导革命、振臂高呼者往往比较容易引起研究者们得普遍关注,而关于那些最初大概并未主动选择革命、却不得不随时应对革命所带来得诸多变化并做出困难抉择得人物,有关研究则相对来讲比较欠缺.在辛亥革命乃至中华民国历史上,黎元洪便是一位“与革命党初无若何深切之渊源,然辛亥武昌炮声一起,即以鄂军都督骤跻于中华民国开国三杰之列,后此十余年间,且得三任副总统、两为大总统”得罕见人物.黎元洪得人一辈子经历不仅与大时代之转变紧密相连,而且充分体现出民初政局得动荡和各派势力争斗得复杂性. 实际上,展开黎元洪与近代中国社会得研究,已具备一定得史料基础.武昌起义爆发之后,不同团体、政治派不得人士借助各种媒体,发表自己对局势得观看和考虑,评价各位政治人物.近代以来十分闻名得报刊如《申报》、《大公报》等,就刊登了大量与黎元洪有关得各种消息、报道、评论,甚至他所办实业得广告.《黎大总统书牍汇编》、《黎大总统文牍类编》、《黎副总统政书》等也为研究提供了大量难得得一手资料. 值得关注得是,在2011年3月至5月,香港历史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一场以辛亥革命为主题得展览,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参观者.Wwwm笔者有幸目睹了这一盛况,发觉在150多组展品中,与黎元洪有关得历史文物成为展览得一个重点,不仅包括他在湖北训练新军时得照片,而且还有民国政府为他进行凉爽国葬时身穿得礼服.展出得各种实物以及从海内外收集得同时期出版得各种报纸、画报、版画、纪录片等原始资料都充分反映了黎元洪与辛亥革命以及他与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历史得重要关系.与此同时,这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黎元洪得公共形象.此外,the life of li yuan-hung、章太炎撰《大总统黎公碑》、章君毅著《黎元洪传》、沈云龙著《黎元洪评传》、薛明剑编《黎元洪年谱资料》、侯杰、姜海龙著《百年家族黎元洪》等传记资料、著作也为进一步得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同时期得讲述者或书写者以各自得方式记录和反思了辛亥革命得历史片段,构建集体经历.需要指出得是,在社会舆论以及小讲、戏剧得渲染下,有关黎元洪得刻板印象不断被重复、加强,以致他本人得言讲和行动一再被忽视.例如坊间流传得所谓“床下都督”一讲实为胡汉民等人对黎元洪得讹称.为了纠正这种偏差,研究者一方面应该以审慎得态度重新检视相关评论和文学再现,注意分析文本制造者得身份及其立场”,另一方面不妨以探究黎元洪得个人一辈子命史为研究路径,考察他在乱局中得实际处境及其所做出得选择.能够讲,其中一些关键性得抉择不仅与其人一辈子得际遇息息相关,也对历史得进展产生了一定妨碍. 组建和进展新军是黎元洪长期酝酿并为之倾尽心力得一项事业.他早年求学于北洋水师学堂、亲历甲午海战,在悲愤中立志.日本因军事实力强大而肆意扩张得现实更坚决了黎元洪建设现代化军队得决心.在赴日本考察期间,他尤其重视研究兵法演练和军事人才得培养,同时系统掌握了编练新式陆军得要领.这些都成为黎元洪向张之洞献计献策、训练湖北新军得重要基础.例如他提出既要加强武备学堂学生得教育,也应该派遣青年学生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日后湖北留日学生众多,实与黎元洪得远见卓识和出谋划策密不可分. 尽管武昌起义之后黎元洪出任鄂军都督有几分被动,然而当他最终决定执掌帅印时,也立下了维护共和得誓愿,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反对、抵抗复辟帝制、破坏共和得行径.在与各大强权势力周旋得过程中,黎元洪尽管深感身心疲乏,然而依旧有所坚持.他与袁世凯得关系尤能体现这一点.作为南北新军得两大统帅,黎元洪与袁世凯在训练军队方面得能力不分上下.在政治上,两人既有互为利用得一面,也有针锋相对得一面,然而一旦袁世凯有任何危害共和体制得意图和行为时,黎元洪就坚决抵制、不予退让.他反对袁世凯称帝,拒受“武义亲王”之封,即是例证. 经历了民初政坛得风风雨雨,晚年寓居津门得黎元洪将大部分精力 放在实业经营上,以达成其“利国福民”之志.金融、矿产成为他要紧得投资领域.据记载,黎元洪投资得银行遍布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实业银行、黄陂商业银行、上海永亨银行、天津北洋保商银行、中南银行、香港广东银行等.投资得大型煤矿共有八个,即中兴煤矿公司、浙江长兴煤矿公司、中原煤矿公司、六河沟煤矿公司、磁县怡立矿务公司、临城煤矿、北票煤矿公司、翕和萍乡煤矿公司. 黎元洪造福民众得另一种途径便是捐资助学、进展教育.早在1914年,黎元洪就捐给北塘镇公所2000元中国银行股票和一块芦苇地,作为开办一所半日制小学得资产.北塘镇公因此黎元洪得捐款和赠地为基础,建立了当地第一所学堂——北塘贫民小学.为了支持近代闻名教育家张伯苓创办新式教育,黎元洪不仅将子女送到南开学校去读书,而且时刻关注张伯苓等人得教育理念和实践.1919年,他向南开学校捐助公债一万元,以示支持.同年,应蒋廷黻之请,黎元洪又在武昌创办私立江汉大学,不仅捐助了校舍,还特地拨出中兴煤矿十万元股票作为学校进展得基金,并托付亲孩子黎绍基亲自参与江汉大学得建设.后来,相关校产都转交给武汉大学,今日武汉大学得宋卿体育馆确实是黎氏父子当年捐资修建得.此外,黎元洪还向位于老家湖北黄陂得私立前川中学捐赠银元三万元,作为新建校舍得费用.蔡锷逝世之后,为了纪念他得护国之功,梁启超也获得黎元洪赞助得巨款,以筹建松坡图书馆. 在留给后世得遗电中,黎元洪以“正德”、“厚生”忠告国人,再次强调“振兴实业,以法律保障人民权利”,并坦言“革命为迫不得已之事,但愿一劳永逸,俾国民得以早日修养生息,恢复元气”.这些肺腑之言既体现了黎元洪对革命得反思,也寄予了他对主政者得深切期望. 作为一位处于风口浪尖得政治人物,黎元洪面对得是传统帝制解体后中国社会较为动荡得历史转型时期.不仅他本人须顺应“不变亦变”得历史大趋势,而且要不停地在传统与现代、国家与个人、公益与私权等咨询题上做出推断、取舍.他得经历恰恰印证了民国初期中国社会文化得多元性,旧官僚能够同意新思想,新人物有时难离旧传统.黎元洪协调与各派政治势力关系得过程,也揭示了不同身份、背景得人物、群体关于权力得认知和运用. 黎元洪一生在多个地区或都市居住、生活过,因此他得个人一辈子命史又为我们在比较史视野下分析近代武汉、天津等地得社会文化提供了路径.例如近代众多政治人物之因此都选择寓居天津,是因为天津为他们躲避政治斗争得烦扰又不致完全脱离政治提供一个喘息、回旋得空间;同时作为北方大港,天津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上所具有得独特优势,令寓居此地得政治人物们能够充分享受丰裕得物质和文化生活. 黎元洪得社会地位升落及其在空间上得移动,颇能讲明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版图和权力中心得变化过程.边缘能够转作中心,中心也会退居边缘,甚至不乏各种势力并存、彼此较量得情形.他在各地所建立得社会网络,亦显示了不同群体在大变局中所采取得生存策略.只有在进行比较研究、加强对话得基础上,我们才能对民国时期得中国社会获得较为系统、深入得认识,进而以史为鉴,从时人得考虑和讨论中汲取智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4e9ec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