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中的“大雅”——读叶嘉莹《小词大雅》 詹芳珍 叶嘉莹先生的《小词大雅》从词的修养与境界、词的微言与妙处品评了词的品格与特点,读来顿觉收获良多。 从词的形式来看,词是古代音乐的一部分,主要是用于民间歌唱的。如果通俗地讲,词也相当于今天的歌词,它是配合音乐和曲调的。这就形成了固定的词牌和字数,它不能像诗歌一样自由地决定长短和平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词的创作是受限的,一首词的词牌决定了它的字数和押韵。 《诗经》产生于民间的生产和生活,是大众生活的记载和提炼。词也来源于生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最早的词集《花间集》的表象也正反映了这一点。在古代,由于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女子足不出户,男子在外奔波,这就自然地产生了对爱人、对远方人的思念,于是借助词和音乐来抒发这种惆怅和思念。所以词虽是男子所写,却是由歌女配着音乐来唱的。“小词”兴于微言,多借用美人、香草、飞鸟等事物来表达男女恋情、相思。那么这些相思、怨别就需要借助于一些代表性的词语来体现,诸如“蛾眉、菡萏、鹧鸪、高楼”等蕴含深意的词语,这些是叶嘉莹先生所讲的微言。 然而微言中蕴含大意。比如蛾眉本指女子好看的眉毛,屈原先生用于指代自己美好的才华。鹧鸪原是指一种喜欢群居的鸟,在词中常被用以表达离愁别怨。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小词不仅仅是表象的用以表达男欢女爱的,其实它有自己大的境界。当我们读到苏轼、辛弃疾、李煜、柳永的词作时,明显可以体会出从他们内心流露的失意、惆怅、不甘和对家国的情怀。词人们用如此凝练、优美、韵味的表现手法从表面看是在表现思妇寻常的思念,实际上表达的是士人、才子们的豪情和远大志向。 词的韵味和词的华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首好词犹如一幅静默的山水画,让人沉浸其中不觉就被那份美所打动,但却很难与人分享这美的妙处。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词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发,这与读词人的修养和境界以及个人经历等密不可分。尼采说过“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只有用自己真正感情和心血写出来的词作才会打动别人。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至今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词生动地写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寂寞的无法排解。这几句总会让我回忆起二十年前在农村读书时的情景。那时我在离家五十多里远的农村上学,村庄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上是一座只能过一辆架子车的木头桥。鸟儿时常在此流连,这儿也是我和同学们的乐园。一到周末,学校只剩我一人,我在小桥和河边独自徘徊,听着鸟儿的鸣叫,眼望着不远处家家户户生出的炊烟,不由得悲伤起来。夜色将近,那断肠人可不就说的是我吗?小桥,流水,昏鸦,断肠人,这所有的意象和情景似乎就是为我而设的,我默念着这些词句,任自己在夕阳下热泪盈眶。 中学时又学到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之深深吸引。这句词世人主要用于表达爱情或热恋,含有惊喜之意。而对于我,这句词却有着不一样的深意。我从高中起爱上文学,梦想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会被更多的人看到,为此我一直坚持阅读。四年前,见到自己的第一篇文章登上报纸的那一刻,惊喜涌上了我的心头。我的泪眼看到了“那人”,虽是灯火阑珊,文学之神还是青睐了我,她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去书写,让我坚定地去追寻梦中的“她”。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小词中有大境界和修养。也即“小词”能否“大雅” 取决于个人修为。它们虽精短,内容却极深广。小词中既表达词人的寻常情爱,但更抒发着他们内心深刻或隐秘不宣的情怀。这些小词随着音律向我们款款走来,让听者在音乐中体味填词人的心境,并不自觉地产生联想或共鸣,发出“我与君同”的感慨来。 (作者系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高陵区作协理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d9869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