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有感

时间:2022-05-03 01:17: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叶嘉莹评《古诗十九首》讲稿时我有一种停不下来的冲动,叶嘉莹的思路是那么的清晰具有逻辑性,让人不忍停顿。她的言语就像是从天而落的泉水,结构上顺畅流利,内容上如甘甜的泉源,内蕴深厚,给人以享受。引古论今,旁证有据,而且她举得例子大多是人们所熟悉的,如李白、杜甫、刘勰、王国维,例证极具权威有说服力,都是大师级的任务,但她的讲解的却是通俗易懂,将距离我们几个世纪的诗人的情感、抱负、志向生动多姿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利于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她提出的见解相融合。

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个字或某一句写的特别好,可以使全文的意境都鲜活,明朗起来,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在分析古文时要抓住“诗眼”“句眼”,在这方面下功夫,反复推敲。以前一直认为写好古体诗、近体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运用一些华彩艳丽的辞藻,在一首诗中出现一两句让人眼前一闪的亮点。看了部分讲稿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为真正的好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对这样的好诗。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处。

《古诗十九首》就是浑然一体的绝世佳品,所以在研读这部作品时不必特别注意个别词句的特定含义,《古诗十九首》的另一个特点是引人产生自由联想叶嘉莹经常说凡是真正的好诗都有一种感发作用,富有一种干法的力量,因此这种诗都是含蕴丰美的,具有多种亮相的可能,但由于读者的性格不同、造诣不同、学问不同,修养不同、读诗时所得的感受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诗十九首》涉及的是人类的感情而且是人类最基本得感情: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无知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古诗十九首》就是围绕这三种基本感情来回转圈子的,但是他们的感情并不是直接跃然纸上的,他们的感情都是含义幽微,委婉多姿的。所以他对读者的感动都是事实而且是多方面的,并且对同一首诗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通过阅读给她注入生命的力量,赋予他们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叶嘉莹认为真正的好诗应该富有一种感发力量的原因。如《东城高且长》,她在从理性和感性两个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然而真正的作者在构思这部作品时想的有那么全面的吗?他会将自己的感情分析的那么透彻吗?我想未必吧。所以对于一篇好的文章,我们不应只读一遍,而要反复的阅读朗诵,每次的阅读中体会出不同的情感和人生,叶嘉莹在她的另一本书中也写到在她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纳兰性德词对他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都有不同的甚至是全新的见解和感悟。

之前阅读《古诗十九首》感觉它只是描写人类情感,抒发情思的一部作品集,看过叶嘉莹评《古诗十九首》时菜发现原来他不仅仅在于感情的真挚,他们真正的好处还在于提出了人生总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你处于某种人生的困惑时,你该怎么办的问题,每个人都难免有软弱的时候或绝望的时候。每一个人在这种时候内心都会产生很多困惑和挣扎。而这些问题不是直接提出来的,而是用很委婉的姿态很幽微的笔法来引起读者的感动和联想。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提出颂其诗,读其书,须知其人的观点,而叶嘉莹在指出《古诗十九首》很难确定它的确切的作者时,提醒我们不确定作品的作者并不是一件坏事正因为我们不知道作者是何人,我们的思维才不会被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不用特别的考虑作者所处具体的时代,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悲还是喜,虽然我们的思维不能随意的遨游于宇宙之间,但至少可以放宽我们的想象,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叶嘉莹在她的讲稿中反复的强调联想的作用,不断的开发诗歌的潜能。如讲解《行行重行行》时,叶嘉莹主张不要对诗歌中的“与君离别意”做求甚解这一道工序,因为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两人都是身处两地,而且是越行越远的两个人,虽然文中叶嘉莹更倾向于“生别”这种解释,但在其后又指出两中解释都是可以的,因为这首诗的特点的就是在语言上给读者提供多方面解释的可能性,用自己的直觉读,也许可以感受到两者的同时存在。《行行重行行》可以在语言上推求


多方面的联想,而《西北有高楼》则不同,它的特点是在神蕴上引起读者的联想。诗歌的前两句就给读者一种高俊寒冷,磅礴高大的气势,将人引进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地。“音响一何悲”“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却让人想到了好处不胜寒的孤独与寂寞。欣赏一首诗歌时,我通常会寻找诗中的主人公,从他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思想和感情,诗中那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其高飞”自然让我联想到一个歌者、一个听者,互为知音,愿高空齐飞,实现共同的抱负与志向。而叶嘉莹在讲稿中给我们呈现了另外一种,更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解释:其实诗中的主人公仅有一人而已,因为楼中的那个女子只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而所有那些建筑的雄伟、声音的美好。中曲的徘徊都是作者自己的描写,写的是他内心之中的境界,作者用这些形象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气氛——对知音、知己的渴求,从而提供一种追求向往的象喻的联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9b8ba2284ac850ad0242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