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东旻[1];许艺煊[1]; 作者机构:[1]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100081; 出版物刊名:经济学动态 页码:55-70页 年卷期: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自然灾害;地震;城镇家庭收入;居民储蓄率;自然实验 摘要:如何识别自然灾害对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一直是一个计量难题,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微观计量实证方法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本文以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作为随机事件,基于2002-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独特的城镇家庭数据,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三重差分(TD)等方法,检验了地震对灾区城镇家庭收入、消费及储蓄行为的影响。首先,在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大规模地援建救助背景下,灾区城镇家庭的收入在地震发生一年后相对震前大幅增加,但却在地震发生五年后相对震前有所减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震后五年内援建救助任务日渐完成,援建救助对家庭收入的正向作用程度不断减弱。其次,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内,地震对灾区城镇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始终显著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灾区城镇家庭震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客观存在。最后,地震显著提高了灾区城镇家庭的储蓄率。但由于长期收入减少,长期储蓄率的增长幅度相对短期较小。此外,本文还发现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反应有所不同,最终表现为灾后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差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149f8b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