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时间:2022-04-28 22:15: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 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其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祖父为初唐诗人杜审言,父亲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七岁时便开始作诗,他的第一首诗是《咏凤凰》。九岁时,他便已经写满了一大口袋的大字,为后来的书法造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杜甫早年身体不好,寄居在东都(之所以为东都,表现出了洛阳的地位,与长安可以媲美,塞翁失马,身体不好这段时间居住于此,仅次于长安的大都市,不仅物质繁华还云集了天下奇才,阴差阳错熏陶了他的诗文气息)洛阳的亲戚家中。也正是这个时期,杜甫得以和当时的诸多文人墨客交往。比如:崔尚、魏启心等人赞美杜甫的诗才可以和班固,杨雄媲美,李隆范、崔涤也乐于和杜甫来往,杜甫还有机会听到了当时著名乐工李龟年的绝妙歌唱……牌歌星

随着身体好转,杜甫也渐渐爱上了饮酒。他们在酒醉之后,环视八方,并不把世俗人物放在眼里。在其后的诗文中,不免有些狂放、自负甚至有时候有些颓废,这都和他少年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杜甫二十岁时,曾南游吴越,二十六岁时,北游齐赵。这些经历,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他不仅饱览祖国的山河城邑、名胜古迹,更了解了各种历史人物、更熟悉了人民生活和社会情况,这是那些足不出户的史官和宫廷文人所无法比拟的。

杜甫从江南回到河南巩县,便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那时,他自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踏上了科举考场,结果却落第了。 天宝三年,杜甫32岁。这年秋天,杜甫在洛阳这个豪门比邻文士接踵的繁华热闹之处邂逅了被赐金放还的比他大12岁的李白。 在洛阳交游奔走了近4年而毫无所获的杜甫,一见到李白这样一个性情豪迈的人物,大为高兴,像遇到老朋友一样,一见面就向他倾诉了自己厌倦人心巧伪的烦恼。他俩都热爱自然,喜欢游览名山大川,都有非凡的抱负,都希望造就经天纬地的事业,都有傲视流俗的气质,都是性情纯真的诗人。 但是,他们之间又差别明显:李白自小接受道家熏染,性格更为外向,他已经历了对政治的极度失望对朝廷幻想的破灭,他已是个声明显赫的著名诗人,他正准备东游做一个适情任性的世外高蹈者。而杜甫还在期待政治仕途的通达,是一个始终放不下众生的入世者,一个骨子里的儒家门徒;当时,离著名诗人还有不小的距离,还需要生活的锻炼,他当时的人生方向是西进,去政治中心以图实施自己的理想。愤青一个 坎坷经历困居长安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杜甫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


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为官时期

(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时期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


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8d22c2e58fb770bf78a55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