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 2010年 第4期 从《说园》看陈从周的史学思想与方法文/李淑云 摘 要: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古园林家、古建筑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他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工作。其代表作《说园》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两大历史观。第一,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的意境观。第二,造园之学有通哲理的哲理观。陈从周为了是其独到的见解更具有说服力,他在《说园》一书中主要运用了心理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两种史学方法。 关键词:陈从周;《说园》;史学思想;史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087-02 陈从周(1918—2000)出生于杭州市,祖籍绍兴。原名周自小钻研我国传统文化,文学素养深厚。作为著名画家张郁文,晚年别号梓翁,字从周,以字名世。著名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从周曾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顾问等职[2]大千的入室弟子,陈从周也具有很强的美术功底。陈从周还被誉为“昆剧活动家”,这足以说明陈从周的昆曲艺术素养之深。因此,陈从周能够以文治园,兼以书画,旁及乐理,谈古论今,纵横中外,融历代多种艺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阮仪三教授认为:“陈先生正是独辟蹊径开创建筑和园林的新境界,把文学艺术、音乐、戏剧和建筑园林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品质,是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正是陈先生拥有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和独到的学术见解的结果 [4]。”认真分析总结《说园》一书中的主要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园林设计与理论学科的研究都具有相当的启发、借鉴意义。那么《说园》一书到底反映了陈从周的哪些观点呢?陈从周把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思考、感受、心得,一泻而注于《说园》之中,把造园理论和实践技巧熔为一炉,贯穿《说园》主要体现的陈从周的两大历史观。 (一)从《说园》一书中可以看出陈从周非常重视园林的意境,他说:“文学艺术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1]。”我认为陈从周的第一个重要的园林史观就是园林意境观。陈从周认为意境就是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中的出现。 首先,我们从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来看陈从周的意境观。陈从周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陈从周在《说园》一章中说道:“山贵有脉,水贵有缘,脉源贯通,全园生动[1]。”陈从周曾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其实陈从周的这一山与水的道理,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呈现水石交融的境界。陈从周在《说园三》中也谈到山与水的关系,说:“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1]。”当今的园林设计者,往往破坏真山而乱堆假山,堵却清流易置喷泉,是抛弃天然而作假。我认为我们应该遵照陈从周的意境观,保留原有的有价值的山石泉水,不能随意改变。 其次,我们从植物的种植来看陈从周的意境观。陈从周认为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有画意。陈从周还指出植物是构成一个园林的主要要素。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没有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一园景色顿减。又如陈从周所说的:“苏州留园多白皮松,忆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1]。”但是,近年来园林管理者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弄乱了,各园个性渐。 1938年陈从周以优异成绩被之江大学破格录取,就读于文学部。1942年毕业后,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在杭州省立高级中学、市立师范学校、上海圣约翰附属高中任国文、历史教员。1944年拜著名画家张大千为师,攻山水人物花卉。1948 年,在上海首开个人画展。1950年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讲授中国美术史,后又应苏南工专的邀请,兼授中国建筑史,接着受聘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杭州之江大学建筑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4年,陈从周应浙江、江苏文管会之邀,对江南古建筑、古园林、古遗址进行勘察、考察和考证,并于1956年出版了专著《苏州园林》。1958年以后,他又对浙江绍兴的大禹陵、兰亭的修复,宁波天一阁东园的规划设计和海盐绮园、海宁盐官陈阁老宅等古建筑的勘察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足迹几乎遍及浙江的所有的园林景点。随后,陈从周的研究工作扩展至全国的故都古城。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他筹划、主持、设计修复的园林、古建筑已遍布大江南北。陈丛周是中国园林史的研究者之一,本文集中探讨陈从周的名著《说园》,从而探讨他的史学思想和方法。一、史学思想陈从周一生写了很多书,仅著作而言,就有《徐志摩年谱》、《苏州园林》、《苏州住宅》、《说园》、《中国名园》、《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绍兴石桥》、《中国厅堂》(江南篇)、《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岱庙》、《书带集》、《春苔集》、《随宜集》、《帘青集》、《山湖处处》、《世缘集》、《书边人语》……至于主编或参与编辑、著述的作品、研究论文、报刊杂志等,已很难精确统计。这其中,名著《说园》一书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堪称陈从周学术成就之重要代表。 《说园》一书,由《说园》、《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共五篇文章汇集而成。《说园》一文是陈从周1978年春应上海市植物园的讲话稿,经过整理而成。初次发表于《同济大学学报》1978年第二期(建筑版)。发表之后社会反映非常强烈,因此连续写了《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蔡达峰教授说:“自明末计成《园冶》以后,没有一部真正属于中国文化意义上的造园理论专著,陈从周教授的《说园》填补了这个空缺。” 陈从[4]少,我们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应引以为戒。陈从周认为一个地方的园林应该有那个地方的植物特色,提倡乡土树种的使用。 体系,决不能容借尸还魂,不明当时建筑之功能,与设计者之主导细想,以今人之见强与古人相合,谬矣[1]。”在《说园五》中陈从周又提到了这一点,但是他在这里说:“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中用,亦WWW.W8818.COM 2010.04 87 2010年 第4期 谈古论今 势所必然[1]。”这似乎与《说园三》中的观点相矛盾,但是若仔细体会却是相通的,因为他所说的“以洋为师、古今结合”是又前提的。他在后文也指出如果不研究、求证古典园林 88 2010.04 WWW.W8818.COM 另外,在《说园》一书中陈从周还从其它不同的方面讲述了他的意境观。在《说园》一章中陈从周说:“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1]。”他认为立峰是一种抽象的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鸳鸯厅的前后梁形式不同,寓鸳鸯之意,但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这些都是含蓄的体现,能够给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按照陈从周的这种意境观,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但是许多园林景点的设计与含蓄背道而驰。如在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面站着泥塑的熊猫。这些都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如果想要园林出意境,陈从周在《说园》一书中说:“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1]。”这样游者不但没有感到无趣反而增添了许多趣味。 (二)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造园也是具有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其中包含很多哲理。我认为陈从周的第二个重要的园林史观就是造园的哲理观。陈从周在《续说园》一章中说:“造园之学,有通哲理[1]。” 首先,陈从周认为造园有法而无式,造园之法就是计成所说的“因借和体宜”。因,就是因地制宜;借,就是借景;体宜,就是适宜得体。陈从周在《说园》一书中讲述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在园林设计中怎样“因借”,怎样做到“体宜”。那么对于造园之式,陈从周认为造园没有一定的方式,并且在《园冶》一书中,计成也没有列出通用的造园的方式。园有大有小,有动观和静观的区别,也有郊园和市园的不同,都各有各的特点,不能用一个定式来建造。陈从周在《说园》一书中借中国画和古典折子戏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中国画的兰竹看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者,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1]。”造园的道理与这个道理是相通的。陈从周还说到造园方面如果确定一个定式让学者们死守之,奉为经典,那么就像画谱有“芥子园”,文章有八股一样,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其次,陈从周在《说园》一书两次谈到了动静之理,陈从周在《说园》一章中就提到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要考虑到园有动观、静观之分。动与静的的不同与园林的性质和园林的面积大小有关。静观就是园中给游者多提供停留的观赏点,动观就是有较长的游览线。小园应以景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景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陈从周在《说园五》一章中又接着论述了动静之理。这里他着重写了动静的关系,他说:“动静二字,本相对而言,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 [1]。”在园林景观中,静寓动中,动由静出。假如游人坐在亭中,行云流水,飞鸟落花都是动;加入游人在船上,这时山石树木,又是静止的。陈从周认为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以静观动,以动观静,则景出。 另外,对于古今园林,中外园林之间的关系,陈从周在《说园三》中说:“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故中外园林自成以及外国园林的境界、风格,而妄加抄袭拼凑是不可取的。陈从周对于古今园林、中外园林之间关系的观点告诉我们必须对古今中外造园的历史、造园的技术以及形成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进行讨论,然后在灵活运用才是正确的方法。这一点也是我国现代园林能否取得更大的进展的关键所在。 二、史学方法陈从周在《说园》一书中,虽没有提到系统的史学方法,也没有取探讨方法问题,但他在书中却应用了几种史学方法,反应了他独到的史学思想。下面谈一谈陈从周在《说园》一书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史学方法。(一)心理分析方法陈从周通过心理分析方法得出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字,是造园的真谛。陈从周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悟出造园的哲理集于《说园》一书之中。悟性是一种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通过非归纳的方式,从瞬间感觉到、领悟到“跳跃”到事物的未知部分的那种能力[3]。陈从周将自身所悟出的道理与造园实践相结合,从造园者与游人双方的心理分析入手,得出自己的众多独到的观点。心理分析方法是贯穿于《说园》一书之中的一种分析方法,正是这种方法的正确的应用才使得陈从周得到了造园思想的精髓。 ( 二)比较分析方法陈从周在《说园》一书应用了大量的比较分析方法。在他看来,只有进行比较各自园林的特点和一般规律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在《说园》第一章中,陈从周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出“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墓之妙[1]。”还有“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野趣接近自然,清新不落常套[1]。”在《续说园》中讲到“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1]。”还有“园林密易疏难,绮丽易雅淡难[1]。”应用比较分析方法得出的各种观点,非常易懂,读过之后发人深省,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说园三》一章中陈从周比较我国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他认为皇家园林过于繁缛,私家园林往往寒俭,这一点与皇家和私家的物质条件有关。后面他总结出: “华丽之园难简;雅淡之园难深[1]”的观点。陈从周认为北国园林终逊于南中,他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南北的建筑特征,由于园林以空灵为主,而南方建筑为棚,多敞口;北方建筑为窝,多封闭,所以南方园林终优于北方园林。 总结全文来看,陈从周在《说园》一书中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集中反映了陈从周园林历史方面的意境观和哲理观,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若能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将会迎来我国园林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简介:李淑云(1982— ),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参考文献: [1] 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4. [2] 霜木.陈从周[J].近日浙江, 2004,(3). [3] 萧功秦.人生经验与历史者的悟性[J].历史教学, 2006,(6). [4] 周学鹰.陈从周与《说园》[J].文化, 2006,(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8f79ca6dd3383c4bb4cd2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