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散文(一) 一、概述 像其他文学体裁一样,第一个十年散文也由古典形态实现了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一转变概而言之,就是在语言上由白话取代文言;在体式上体现的是自由灵活的主体创造精神;在内容上,或以表现对旧传统旧观念以及现实黑暗的挣扎战斗为主,或以抒发主体内在情感、展示心灵奥秘为主。总之,散文至此成为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侧重表现主体更为个性化的情感、思想的创作;在这个基本追求下亦形成了多样的创作风格与流派。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鲁迅说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之上。 这种成功还得益于其他文学体裁都缺乏的一个条件,这就是传统散文的滋养。五四时期,以讲求严格的格律为特点的诗歌要求改观,变革诗歌的形式首先存在着难度;小说在叙事方式等方面也需要有大幅度的变革;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其实是戏曲,其脚本不论在形体或语言上都没有脱离诗(词、曲)的模式。而现代戏剧,是以人物对话来形成和推动情节,表现主题的话剧,因此戏剧改革同样难度较大,它的主要参照和范本同样来自外国文学。这显然是第一个十年诗歌、小说、戏剧在总体上都带有初创时期特点的重要原因。散文则不然,传统散文长于抒情写意的方式被较多地继承下来,尤其是明末的“公安”“竟陵”的创作对五四“言志派”散文有直接的参照、滋养作用。 二、主要文体或流派 1、杂文 杂文是现代散文率先兴起的文体,始于《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对旧观念旧体制和现实黑暗的批判与揭露,是它在内容上的基本物色;在形式上则主要取法于中国散文的短小、精悍。作者主要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又主要经由鲁迅而发展成为一种完备的文体;也就是说,如果在其他作者那里,还主要是“随感”的话,那么在鲁迅那里则成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文学性论文。这种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体,亦使鲁迅因之成为现代难有比肩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五四及整个现代文学的主要作家,几乎都有这类创作。 1 2、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作为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主要的贡献在于继承、发扬和创立了“言志派”散文。中国有“诗言志”的传统。根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可见,“诗言志”的实质所指,是创作心态与动机的个体性自由,它与周作人这时从西方引入的“美文”即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是一致的。以后,在周作人的一整套散文理论中,这种强调个性自由的观念,是其核心。这也与他在学术上认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应是明末的“公安”、“竟陵”派,一脉相承。具体在创作上的体现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腕信手,皆成律度”。 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散文大体有两类,一是“浮躁凌厉”一是“冲淡平和”,是他“叛徒”与“隐士”二重性格的一种显现。1922年后,前消后长,进入第二个十年,“冲淡平和”则成为其创作的主要追求。但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说,又是这类作品,真正显出了他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以他为开创的这类散文,也叫小品文。他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内容则在适闲平常中透出睿智及对人生的思考;30年代后,则“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作为这一流派的散文家,还有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 3、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冰心散文在第一个十年的影响,不在周作人之下,而且她那“小诗”味的散文更容易引起青年读者的共鸣,应该说她的散文比她的小说和诗歌成就更高。对她的散文,批评家阿英(钱杏邨)称之为“冰心体”,以行云流水似的文笔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含着温柔和些微的忧愁,显示出一种清丽的风格:主要宣扬的是母爱、童真,还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歌颂自然,有泛神论色彩,崇尚博爱,有人道主义色彩)的内容融含其间。主要有《往事》、《寄小读者》等。 朱自清的散文可与古典名篇相媲美,他擅长写一种精致的抒情散文。《背影》朴素动人,《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是写景写情的名篇。 丰子恺有《缘缘堂随笔》,常以儿童的视角,佛理的眼光叙事与情,将平常事写得富有人生哲学蕴含。仅享年28岁的梁遇春有《春醪集》、《泪与笑》,创作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0570155901020207409c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