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跟谁姓,还真是个问题 小时我有个玩伴,兄弟多,家境比较困难。玩伴长大了,就如女孩子一样“出嫁”了。女孩出嫁自古有之,男孩“出嫁”似乎不得已。可是玩伴一点儿也不自卑,胸戴大红花,坐上婚车,一路红光满面幸福地上了女家。一年过后,玩伴做父亲了,这孩子跟谁姓呢?这玩伴纯属倒插门,民间叫“招闺女婿”。既然是倒插门,就得按倒插门的一些规定来办。女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说,如今可不可以男也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理呢?玩伴养的儿子自然就随女方姓了,玩伴没一点儿异议。自此,玩伴姓李,儿子随玩伴的媳妇姓,姓张。那时,儿子一落地,玩伴就给儿子取名小柳,所以玩伴一见到儿子就一口一个“张小柳”,叫得老丈人老丈母娘乐呵呵的,一脸的得意和自豪。 刚才说的是养的孩子跟着母亲姓的,还有一种是跟着男方的姓,又跟着女方的姓。乐民是北方人,大学则是在南方读的。毕业了,也在南方就业,找了个女朋友也是南方人。乐民在家是独子,乐民的女朋友也是独苗苗一棵。结婚了,有了孩子了,小两口一下子为难起来。乐民丈人丈母娘认为,乐民工作在南方,吃住甚至养的孩子也都是在他们家里,孩子自然该是跟女方姓了。可是乐民想:我是工作在南方,吃住在丈人丈母娘家,可我不是倒插门啊。跟女方的姓,乐民的父母也是一百个不情愿。大丈夫上不欺天,下不移姓,让孩子姓别的姓,门都没有。两方亲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最后乐民的媳妇对乐民说:“爸妈养我也不容易,公婆养你也不容易。这样吧,孩子的名字里既有你家姓,也有我家姓。”乐民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乐民的父母呢?还心有余悸:“行是行,但我儿子的姓得在前头。”乐民姓李,乐民的媳妇姓王,于是乐民的儿子就叫“李王聪”。姓有复姓,比如司马、诸葛等,这“李王”算什么姓呢?乐民喊儿子“李王聪”觉得别扭,干脆把“李王”两字省了,一口一个“聪聪”。乐民的媳妇呢?也觉得这样叫拗口,也是“聪聪”长“聪聪”短。如此一来,只有在户口簿上、学校的作业本上才会出现“李王聪”的字样。 还有一种情况,一个孩子姓名里有三个姓的。老刘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在外地工作,结婚生子了,孙子的姓名一下子具体丰富起来。老刘是教师,对起名有研究,孙子还没出生,名字就起好了。老刘还在电话里得意地炫耀,亲家已是一脸的不屑。老刘的儿子很开明,觉得孩子跟谁姓都无所谓。后来小刘有了孩子了,老刘就恭恭敬敬地把早已起好的名字奉上,立马遭到亲家的反对。小刘的丈母娘说:“没有俺闺女,有本事你自个生去?”就给小刘的孩子另取了姓名:三个姓,四个字。小刘说:“我姓刘,岳父姓高,怎么又多出个‘黎’来?”丈人就解释:“你岳母不是姓黎吗?”小刘的丈人还解释,他上辈单传,岳母上辈也单传,到了他这辈上还是单传,要不这样,连姓都没人姓了。小刘想想也是,说:“这样最好。”就打电话给自个父亲说做啥事都不要光想着自己,还应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老刘不在儿子身边,鞭长莫及,只得作罢。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既不跟父姓,也不跟母姓,而是别的姓。我有个学生,他的父亲姓赵,母亲姓刘,可是这个学生却姓张。一问,原来这学生是随奶奶的姓。问为什么,这学生说,奶奶可疼他了。碰到类似情况,随着老一辈人的故去,后一辈人往往又把姓氏恢复到父姓上去了。我问学生:“有一天你会把姓改过来吗?”学生宗族观念很淡薄,摇摇头说:“听说改个户口很麻烦。” 姓氏呈现多元化,看来社会真的进步了、变化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c1023614791711cc7917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