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的课堂”中学习、思辨、提升 ——关于研学旅行的一点感想 2013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等。2014年7月14日,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研学旅行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必然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研学旅行更多呈现的还是一种乱象,因此就此次带队赴美研学旅行的经历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研学旅行的定义 研学旅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游学”(Study Abroad),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它是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外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学,在学习之中放松,在游玩当中学习,其本质是文化的融合,是一种新兴的复合类教育形式, 在《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中的第二条则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本指南所称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是指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在学期中或者假期以集体旅行和集中住宿方式,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境外学习语言和其他短期课程、开展文艺演出和交流比赛、访问友好学校、参加夏(冬)令营等开拓学生视野、有益学生成长的活动。” 此次赴美研学旅行是利用学期末的时间,组织理科成绩比较优异的同学到美国的中学、大学进行学习交流,并在多个城市行走参观,学生都通过研学旅行有所收获,应该说这次活动是完全符合以上的定义的。 二、研学旅行的选择 之所以这次赴美研学旅行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在几个环节的选择上都很慎重、很用心。 首先是选择了合适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学习,更适用于这种“走出去”的学习,因此学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个人认为,这样的活动最好是选择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有较好的学习热情和意愿的学生。对语言的要求是基于“境外”研学旅行的考虑,虽然有中文的教师和导游陪同,但是大多数课程都是纯英文教学,而且这种活动也希望学生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直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所以参加境外研学旅行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多的词汇积累和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果是学段较低的学生,可适当多安排动手体验的活动,减少长时间英语教学的课程。对学习热情和意愿的要求则是基于境外“研学”旅行的考虑,《指南》要求“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在相对密集的学习时间里,只有保持一定的热情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从此次行程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我们安排的课程中去,顺利地完成了研学旅行的任务。 其次是选择合适的主办方。“让专业人做专业的事。”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境外旅游,“学”在其中占了很重要的比例,学校一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产品设想和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合作方要能落实这些设想,这就要求对方有足够多的资源可供挑选,并且和高端的教育资源能够进行链接。我们这个团队都是理科突出的学生,因此希望能侧重理科方面的课程对接,合作方美中科技教育促进会特意为我们安排了波士顿三大考试学校之一的约翰·奥布莱恩中学进行交流,对方也特意选择了生物、化学、机器人三门课程;此外,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动手实践课程也是一个亮点,开设课程的实验室在假期里只有两天对中学生开放,合作方美中科促会努力争取到了这个机会,让我们的学生能深入到MIT的实验室。这两项应该都属于个性化的定制课程,只有选择到合适的主办方才能实现校方的预期设想和要求。 另外,合作方还要负责具体设计行走部分的行程,并提供安全保障和各项服务。学生是一个特定群体,要考虑学校、家长、孩子三方的需求,特别是在安全问题上做到100%,应该说,美中科促会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整个行程安全、顺利的进行。 (三)选择合适的行程 《指南》对于研学旅行的行程安排给出了以下的建议:“第五条 举办境外研学旅行要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具有明确、有益的教育目的和适当、周密的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和体验学习贯穿始终。第六条 境外研学旅行要注重活动特色,丰富教育内容,可以选择或者包含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主题活动。 游学在欧美国家发展了近八九十年,在日本、韩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有30到60年。欧美国家的孩子会在假期参加各种主题的夏令营,如烹饪、演讲、射箭等等,很像中国本土的夏令营,也会到加拿大、非洲等地参加一些公益主题夏令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总体上,欧美国家的游学可分为学术、探险、科技、艺术、体育等几大类。这种分类机制也与美国大学在录取新生时的评价体系有关。 我们这个团队于6月26日出发,7月12日返京,历时18天。前面的11天在波士顿学习,之后去了水牛城、纽约、费城、华盛顿。我们的“研学”内容包括约翰·奥布莱恩中学交流学习、哈佛“巧实力”人文课程、“MIT(麻省理工)深度体验”动手课程。“旅行”则包括了 “历史日——”波士顿“自由之路”寻宝、体验美国国庆日 “自然日”——经受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洗礼 “经济日”——亲历华尔街、时代广场、第五大道的繁华 “教育日”——感受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静谧学术氛围 “政治日”——寻找自由钟、杰弗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白宫一路走来的民主进程 “科技日”——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 此次行程可谓丰富,安排紧凑且相对合理,学生在这18天的时间中,玩中学,学中玩,既增长了见识,又愉悦了身心。 三、研学旅行的意义 《指南》的第三条指出“境外研学旅行应当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目的,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丰富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增进与国外中小学学生的交流和友谊。”之前人们也总结出来学生参加游学活动的几大益处:欣赏独特的异国风光,快速提高外语水平,了解国外生活方式,体验国外独特的学习方式,结交外国朋友,提高独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建立良好签证记录,为将来顺利获得留学签证奠定基础。 从我们这个团队18天的学习过程来看,这次研学旅行带给我们学生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会思考。我们的课堂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领着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教师比较容易把握课堂的走向,控制教学进度。而在美国的课堂上,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any questions”,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在解答中引发学生思考,产生更多的问题,在不断的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被充分释放,学生就会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从我们学生的表现看,刚开始确实不适应,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和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e3ec0613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