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书笔记(一) “教师是设计师,是评估、诊断学生学习需求的设计师。”这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开篇第一章“逆向设计”留给我的最深印象。 身为教师,我们每天繁琐的工作中总离不开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设计”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有目的和意图地计划和执行。在我们的固定思维中:一想到设计就会想到其他设计领域,例如建设,工程,平面等。这些设计都会考虑他们的受众,而其实教育领域的设计也应该是同样的。学生就是我们的主要受众群体,我们可以把课程的设计想象成软件,就像电脑软件旨在使用户工作更有效率一样,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我认识到了学校教学中的两大误区: 1. 聚焦活动的教学: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 2. 聚焦灌输的教学: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 书中的“逆向设计”是在设计开始之初,首先考虑“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 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以终为始。这对我而言是非常新鲜的思维方式。在阅读中,我对“逆向设计”的理解为:“先定下教学预期结果,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评估方案,找好‘可接受的证据’”。这真是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逆向教学设计我该如何实施呢? 这意味着,不论我们面临什么约束,我们必须能够清楚阐明,作为设计结果,学生应该理解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 我也是带着这种种的问题和疑惑找到了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就是第一章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逆向设计”。 作为一个拥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我来说,我一直都是先去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的活动。但是逆向设计告诉我们在教师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虽然我们习惯上总是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但是现在我们要挑战自我,及时进行转变,首先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 就像很多的老师一样,他们会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换句话说,太多的老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他们首先花大量的时间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首先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那么“逆向设计”又该怎么设计?在这本书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例子。首先逆向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900ac7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