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新政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变化及完善建议

时间:2022-12-15 10:46: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医改新政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变化及完善建议

作者:刘平萍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年第11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公益性原则,坚决废除趋利体制

2015 年医疗改革开始,政府为了让公立医院坚决履行公益原则,杜绝追逐利益的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是制定分等级的诊断治疗制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2015 务院颁布了制定分等级的诊断治疗制度的相关意见,并给出了指导方针。二是取消药品加成。国务院颁发的有关公立医院在城市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指出,以2016 年底为最低期限,有关省份的全部三级公立医院应该按要求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要减少通过销售药品带来的收益,争取在2017 年年底之前,所有试点医院药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超过30%。三是调整医疗价格结构,完善补偿机制。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整治医疗费用不合理收取的现象的相关法律法规表明,各公立医院要改进医疗费用的报销机制,以后要禁止以药补医,制定合理的医疗价格,尤其要大幅度降低大型、常规的医疗检查设备的医疗费用,根据各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适当提高其工资待遇。在预算、成本、收入和支出的基础上,调整财务管理结构,从而适应医疗改革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在保证公立医院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效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疗改革新政策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限制了公立医院的收入增长,资金压力加大

新出台的“分级诊疗制度”,其着重点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的规模和数量加以控制,重新对三级医院的服务功能进行了定位,即主要是进行重大的疾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要求三级公立医院逐步下沉和减少普通的门诊服务,要逐渐降低普通门诊部门所占据的比例。随着新医疗改革制度的逐步施行,三级公立医院的住院人次和门诊量被大量的分流到了基层医院,限制了其业务和收入的增长,改变了以往依靠扩张规模实现发展的模式。在新制度下,公立医院之前由于扩大规模而扩容的床位和设备有可能会被闲置,浪费了医疗资源,同时由于业务和收入的减少,加剧了公立医院医疗设备购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

(二)取消药品的加成收入,减少补偿渠道

现阶段,我国的公立医院其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药品的销售收入、医疗服务业务的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补贴的收入。在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出台之后,我国的三级公立医院按照国家的规定施行15%的药品加成率,由于取消了之前一直执行的药品加成制度,其收入的补偿渠道也减少了,从之前的三个变成了两个。

(三)改变了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

在新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大大降低了大型医用设备的检查治疗价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院服务人员的医疗服务价格,这一举措使得医院的药品销售收入、检查和检验的收入减少,相比之下,增加了手术费、护理费和治疗的费用,大型检查设备在医院收入中的比重下降,改变了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

(四)增加了公立医院运营和管理的压力


新医疗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对医疗费用不合理的过快增长加以有效的控制,这也是各项医疗改革举措是否落实到位的体现。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要求公立医院把门诊病人的诊次费用、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以及管理费用等指标全部纳入到监测系统,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医院的管理成本,给其运营和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五)加大了医保坏账的风险

新的医疗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医保支付方式,致使一些治疗项目的成本有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医保的定额超标加大,增加了医保拒付和坏账出现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应收医疗款对于资金的占用,另外,公立医院还承受着药品和医疗器械购买的资金压力,有可能导致医院的现金流中断,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三、公立医院完善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加强预算管理

出台的医疗新政策,使得公立医院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公立医院必须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坚持自身的公益性原则,努力完善医院的预算管理制度。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依靠优良、先进的硬件设备以及优秀的医疗专家团队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公立医院必须改变原先的管理理念,积极改进自身的财务管理方法,以此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要求公立医院转变粗放的财务管理方式,对其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同时对预算施行全面管理,加强预算的约束力,对成本加以合理的控制,坚持公益性的原则,使医院的日常运营实现规范化,从而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以实现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对考核机制进行创新

公立医院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应该逐步淡化对利益的追逐,引导其日常的运营行为回归“公益性”。要求公立医院改变传统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收支结余为导向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已经不适应新医疗改革的需要,建议采取“平衡记分卡”的方式,建立健全并完善工作量的效能考核机制。在具体的医疗服务和日常的运营管理过程中,要以医疗质量、工作量和病人的满意度等公益性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逐步淡化经济驱动力的激励。同时,要坚持奖励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行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引导公立医院的日常运营体现其公益性。

(三)加强医保资金的管控

公立医院应该努力形成全面的成本控制制度,强化医保资金的控制和管理,对各个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加强绩效考核的力度,积极完善成本核算的基础,逐步改进并细化医院成本的核算方法,从而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院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需要为价格的调整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成本核算数据,以便于业务主管部门和价格管理部门作出科学、准确的决策,从而保证医院的日常运营。

(四)努力提升医院运行的整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公立医院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业务层为着眼点,对医院的各项业务加以梳理,优化管理流程,充分挖掘医院内部的各种潜力,努力提升医院运行的整体效率,从而降低其运营管理的成本。从公益性和服务性出发,需要明确病人的需求差异,对医疗市场的变动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和预测,充分讨论基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以避免出现盲目扩张、盲目建设的情况,


从而节约医院的建设资金,实现成本的合理控制,保证资金的顺利周转,为日常运营的稳定打下坚实的物资基础,努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f77d0fcf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