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寒假随笔 建立新的传统,才是真正的尊重传统 寒假伊始,和一帮老师自娱自乐成立了一个共同带娃的松散组织。组织内在进行着一个主题学习项目——过一个有意思的中国年。 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跟进一下学校提出的项目式学习主题——培育娃让年更有中国味儿,深入体会一下其中的酸甜苦辣;二是为了陪陪自家娃,做一次相对长情地陪伴。 一开始,一群娃就开始不买大人们的账。先是热身环节,为了让大家更快熟络起来,沙老师费老大劲了。兔子舞跳出了一身汗,孩子们还是一脸严肃。在各自起代号的环节,她自己的娃尤其不“配合”。自己想不起来要叫什么,别人给的十几个建议选项没有他愿意买账的,终于,在他的亲娘一口气送出十几张奖励贴后,他才勉强对别人给起的“黑骑士”名号点了点头。实在是个性十足,拽得不要不要的。 李老师上场后,拼命想将这群熊孩子往“过一个有意思的中国年”上拉,可这群孩子压根对“中国年”没感觉,他们的生活中只有辅导班。年龄最小的双胞胎姐妹更逗,无论你说什么,姐妹俩总是埋头苦画。画风、色彩心有灵犀,全部都是人物小小的,红吧大大的。意思是说:中国年=大红包! 旁观的几位大人,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言行。他们差不多和九斤老太差不多,不管嘴里说得是什么,概括下来就一句话——年已经大不如从前。这话和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如出一辙。 概括下来看,大人说“大不如从前有意思”,小孩儿说“有意思?没感觉!”。“过一个有意思的中国年”似乎成了一个无意义的伪命题。 还好,固定时间、固定人群、固定课题的好处如同“密室逃生”,当所有人都意识到顺利走出这间“屋子”才是上策时,大家终于开始主动思考。 最后,项目主题聚焦到两个方向上: 一、旧年有哪些好的传统,值得发展和深化? 二、新年可以做哪些有意思同时又有意义的创新和发展? 实际上,教育人永远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如何成就有未来的教育?” 或许,这是一个永远无法作答的伪命题。 当我们拼命带着孩子去追逐与指向那个不确定,甚至是不可预见的未来时,忙碌地忘记了自己从何而来,甚至无暇顾及孩子当下的幸福,慌里慌张地错过了他们对当下的感受。 未来不一定全是今天的果,但今天绝不会与未来无关。春节过后就是新的一年,我们一直处在辞旧迎新之中,却忘记了旧与新的更迭才是真正的未来时态。 没有对从前的回顾和概括,反思与创新;没有对未来的欢喜和接纳,预判和设计,便不会有让我们动容和坦然的未来,也就不会有有未来的教育。 伴随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也会自然跟进。有未来的教育就是要敏感地抓住精神文明跟进的节奏,适时适度地将新时代的公德习惯转化为一种新的传统。 建立新的传统,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建立新的传统,才是真正的尊重传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fb0e41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