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

时间:2022-05-06 14:1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

作者:张满姣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2



内容摘要: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能相生,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古诗 鉴赏 虚与实

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实相生在诗词中的运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方式,虚实相生运用的好,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何为古诗中的虚与实呢?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来讲。

1.景为实、情为虚

一首好的诗词自然是情景交融的,情景交融自然也就到达了虚实相生。诗词中“实”之描写,缘于生活的写实。人世沧桑,千古话别,江山更替,忧国伤时,壮志未酬,仕途坎

坷……多少真情流笔端,万千思绪积心头,以“真”之描写,“实”之描摹,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一个真实的话别场景、一个真实的“乌衣巷口”……诗词中“虚”之描写,缘于联想与想象。作者驰骋联想与想象的骏马,可以假托梦境寄情怀,“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遥想未来之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也可以梦回昔日叹今生,“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虚”是诗人营造的另一个空灵的境界,有“虚”则境界全出,自成千古名句、万世名篇。

2.眼前之景为实,想象回忆等虚构之景为虚

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景物为实,情志理为虚

如朱熹《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就是这种手法。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即是如此。

二.诗词中虚与实的不同关系的表现

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的虚和实》中指出,“虚”和“实”辩证地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诗词中的“虚”“实”也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阐之,或以虚衬实,或彼此对比,或渲染气氛,或侧面烘托,形成一种含蓄蕴藉和引发读者共鸣的艺术魅力。

以虚衬实。

“虚实相生”中“虚”“实”关系,往往以“虚”衬“实”,或正衬,或反衬,从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收到一种耐人寻味、饶有情趣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彼此对比

虚写诗中之人、之景、之境,跟实写之人、之景、之境进行比较,从而抒发心中郁积之情,抚今追昔、睹物思人、今昔对比类居多。苏轼《江城子》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梦境与现实对比,诉说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夫妻至情。

渲染气氛

“实”之描写,从客观角度描绘情景,而“虚”之描写,有时以浓墨重彩之笔调,层层铺陈之笔法,写想象之景,渲染符合当时情景的气氛,使“实”之描写更真实、更感人,以有尽之乐写无尽之乐,或以有尽之哀写无尽之哀,使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言虽止而意无穷。

欧阳修《踏莎行》正是运用“虚实相生”艺术中“虚”的描写渲染一种凄清的离别气氛,更好地抒发情感。

侧面烘托

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诗人虚写的对象是为了侧面烘托实写的对象。写山之高,而想象轻云之萦绕,飞鸟之难进;状水之险,而设想环境之恶劣,行人之艰辛。王之涣《登鹳雀楼》描写鹳雀楼正是运用虚写黄河入海来侧面烘托楼之高耸。

.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


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

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而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善于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一种独特的境界。我们仅以他的一首小诗为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二十八个字也有虚有实,以实带虚、以虚喻实创造意境的。

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非一般浅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来,是远远“不及”的,而汪伦所“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任人情思去度量,去驰骋。汪伦情意之深,豁然于人眼目之中,让人回味良久。后二句这种触物感兴、即兴象征以丰富诗的意蕴境界之法看似平易,道的眼前景,写的意中情,然而却是非扛鼎之笔不能道出。

全诗仅二十八字,却首以“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再以“不及”为另一波折,李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到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使诗的画面有动有静,跳跃转换,灵动自然;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转换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张满姣,教师,现居湖北仙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2292ef6c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