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风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时间:2023-05-05 07:27: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场舞风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广场舞是指在广场或空地上开展的一项在音乐的配合下,以个人的独立形体动作为主,融合了多种舞种进行表演的健身娱乐性项目1自产生以来,广场舞发展迅猛,短短几年,已经占领了我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大公共广场。除了其低门槛、低成本、不拘形式、不论职业、参与者年龄跨度大的主要特点之外,还有相应的社会学及心理学因素。

首先是社会原因,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口增多,众多老人退休后闲暇时间较多,再加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2人、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2]空巢与独居老人的大幅增多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有,缺乏保障导致的不安恐慌心理,角色中断带来的不适心理,单调生活导致的失落空虚心理,孤独寂寞导致的抑郁心理等。[3]而广场舞的风靡恰好能帮助社会缓解这些老人因独居和空巢导致的一系列心理不适。

此外,城市及乡村的各个开阔的广场也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设施,广场舞本身成本低、门槛低、年龄跨度大的特点也吸引了大量的中老年人群参与其中。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排成一个需要系统,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广场舞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大多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健康问题,广场舞作为一种独特的健身方式,简单易学,便于操作的特点刚好能满足中老年人群对于健康锻炼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广场舞是一种群众性的健身活动,参与人数从十几人到几百人不等,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作为一个群体,成员之间必定少不了交流与情感互动,无形之中带给成员一种集体归属感,成员也能从中获得爱护与关怀。作为子女工作繁忙、孙辈上学而最需要情感关怀的老年人群,广场舞群体中的交流无疑是最好的情感关怀,在不知不觉中,广场舞就满足了参与者的社交和情感的需要,特别是对于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能有效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和空虚感。

由于老年人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上会产生身体机能的退化,再加上走下工作岗位,由家中的主要经济承担者变为被供养者,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落与空虚,在主观上产生一种不受尊重的感受。这也是因为社会角色的改变而产生的冲突,旧角色之间一时难以转换而导致的心理矛盾。经常跳广场舞不仅能锻炼身体,减缓身体机能的退化,还能在广场舞的练习中获得同龄人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满足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广场舞的风靡还与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有关,模仿是其重要因素。模仿是再现他人的一定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姿态、动作和行动。一种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广场舞并未经政府


强制推行)被人们自觉学习,从而风靡全国各地。再加上以凤凰传奇为首的一众明星的大力推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起了极大的榜样作用,因而全国各地争相模仿,广场舞迅速发展至全国的大街小巷。此外大众传媒的大力宣传产生了极大地社会舆论效应,政府对全民健身的鼓励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众心理也可作为广场舞风靡的一个因素。有些中老年人起初并不喜欢广场舞,但为了免受同龄人的非议与排斥,为了融入团体,满足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于是作出从众行为。有些参与者可能起初不喜欢广场舞,但接触一段时间后,可能会真心喜欢这项运动,也可能仍然不接受这项运动。从众心理只是少数人参与广场舞的因素,不可推而广之。

广场舞作为一种全民健身项目除了这些社会心理学因素之外,广场舞自身的多种特点也是吸引众多市民参与的重要因素。广场舞动作简单易学,节奏感强;而且不需要特殊场地,操作方便,只要有一片空地,一群人就能翩翩起舞;再加上有利的满足了中老年人的健身需求。

参考文献:

1 代敏. 武汉主城区中老年人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

2 新华网. 2015 家庭发展报告: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一半[EB /OL http: / /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05 /13 /c_127796667 htm

[3]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专刊,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瑞卿《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7c2e5ec8d376eeaeaa31e9.html